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发稿时间:2017-09-14 15:36:00 来源: 安徽日报
原标题: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9月8日至9月12日在黄山市举办,向人们传递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在故宫遥望徽州
9月8日下午,故宫学院徽州分院第一课开课了,主讲人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这位熟知故宫,也牵挂徽州的“网红”院长,详解故宫与徽州今日的合作源于昨日的交集。
故宫与安徽的缘分始于明代。明中都由于兴建和使用时间短暂,未能形成政治中心,但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特别是宫殿布局,却为后来改建南京都城宫殿和营建北京都城绘制了蓝图。除了“血缘”天然相近,故宫里的藏品也富含安徽元素。文房四宝领域的藏品,大部分来自安徽;故宫对新安书画的珍藏量,更是达800多件。“新安书画回故乡”的议题早有端倪。
据记载,新安画派以弘仁为宗师,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程邃、戴本孝、郑旼、江注等为中坚,前后近百人。他们源起宋元、外师造化,以徽州自然山水、尤其是黄山一带风景为灵感源泉,格调新奇,别开生面,将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高峰。新安画派八大家书画将从9月8日展至10月8日,卷轴、册页、扇面兼备,幅幅都是传世经典,体现大家风采,它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直接从故宫的库房里回到作者的故乡展出,因而备受瞩目。展览正是黄山市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框架下的一个重点项目,用单霁翔的话说:“让更多的馆藏文物与广大观众见面,并从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提升,为研究与生活带来惊喜,实现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为生活创新非遗
新安画派八大家作品虽然首次“出宫”惊艳一方,但珍贵文物的“脆弱体质”让其对场馆环境、参观人数等方面有严苛要求。不过,另一个同样首次在安徽布展的故宫文创区则“笑纳”普通观众,1560多件文创产品远道而来,给观众带来惊喜。本次非遗大展的主题是“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就是要求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承者必须有创新思维。
故宫文创目前是国内博物馆文创开发的一个典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走过3届,展示展览的形式也在悄然改变,本届大展展台容纳400多个非遗项目,其中不乏精致的非遗创意产品。天津杨柳青画社是第二次来黄山参展,画社工作人员小温带来的参展作品,一半是传统手绘作品,一半是衍生产品。他们的目标是让杨柳青年画“从纸面走上立体”,而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也做起了产业链营销。黄山市黟县的彩壁绘画曾经广泛存在于徽州古民居中,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所谓“雕梁画栋”即如此。该非遗项目的省级传承人胡晓耕说,业内正在使用传统颜料、沿袭传统绘画方法,在瓷板上作画,便于制作成面向大众的工艺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村的周清宇跟随父亲学习核雕,他的父亲周建明重拾当地核雕传统、开发新的核雕品类,带动整个村子500多户村民从事核雕艺术创作,把传统技艺做出了产业效应。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自觉与时俱进。
以培训扶持新人
传统工艺须有年轻人的介入,才能传承下去。在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之歙砚传统技艺大赛上,有两位“90后”女砚雕师傅的身影。24岁的胡潇勇如她的名字一般“骁勇”,本次比赛,她与来自江西婺源的选手同场竞技。已经学习了七八年砚雕的她很有主见,想在歙砚雕刻上大胆创新,此次创作的作品叫《奔月》。不久前,在甘肃临夏举行的全国砖雕传统手工技艺大赛上,23岁的歙县女选手吴丹更是夺得大赛第一名,成为全国“砖雕大工匠”奖的首位女性得主。
越来越多的青年女工匠从事徽州三雕这类以往多为男性主导的行业,而且不输才华、不怯赛场,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非遗保护传承的社会格局进一步完善。胡潇勇8月份曾参加由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歙砚制作技艺”非遗人群培训班。2017年,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参与高校,成为该名单中的全国78所高校之一。针对传统的歙砚制作师徒传承过程中理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歙砚制作技艺”非遗人群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与实践交流,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技艺水平。
在很多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上,师傅本人偏于经验型,无法形成教学规模,其缺点及局限性十分明显。突破“师徒制”传承的局限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增学养、强基础、拓眼界”,堪称当代中国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又一项创新举措,也是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从一方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