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兴:从手工匠人到“金银魔术师”

发稿时间:2017-01-13 14:3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沈国兴,上海工艺美术大师,上海老凤祥金银摆件大件组生产组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第六代传承人。我国金银器制作工艺起源于商周,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金银细工就是以金或银为主要材料,辅以其它配饰,经过精细雕錾,制成供室内陈设欣赏,并兼具实用功能的传统金属手工艺品。

沈国兴。本人供图

  1987年,沈国兴从老凤祥办的金银饰品班毕业,分配到远东饰品厂,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当时技术能力最强的大件组。很多人说金银摆件虽绚丽夺目,但雕刻金子的人却是寂寞的,而沈国兴这把铁榔头一敲就是30年。“如果你喜欢这份工作,就会融入到当中,班组一起工作很愉悦。榔头每天要敲几万下,枯燥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自我调节。”沈国兴说,“我很敬畏这门技艺,师傅把这门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我,我也有这个责任好好地传承下去。”

  要让作品“活”起来

  在沈国兴看来,这门技艺最难的地方就在于要把自己的灵魂在作品上体现出来,要让作品不死板,对于制作者本身对传统工艺纹饰的了解是一种考验。“我们在制作的时候要展示作品的多样性,让人感觉到这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东西。”

沈国兴制作“微笑观音”泥塑。本人供图

  “180度的微笑观音”让沈国兴在业界火了一把。2001年,大件组承接了制作一尊重12公斤、高88厘米观音金像的项目,客户希望观音的眼睛可以在180度范围内都要呈现出对人微笑的效果,无论人走到哪里,都要感觉到观音在对自己微笑。沈国兴研究了大量的国内外寺庙的佛像造型,四次前往普陀山从各种角度观察观音像,十五次修改设计样稿,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他发现,普陀山观音像体积大,距离远,宏观性和模糊感加强了微笑的效果。但摆放在客厅的观音像体积小距离近,看上去就显得“木”。小型佛像只有突出眼球,加大夸张的效果,才可以有这种“微笑观音”的效果。回到单位后,沈国兴反复打磨,最终作品完成时,客户惊叹不已:“这观音,活了!”

《金面具扁酒壶》修复。本人供图

  千年文物“整旧如旧”

  2001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批一千多年前的辽代金质文物要送到国外展出,由于年代久远,出土时瘪损情况比较严重,如果不修复就无法展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前来求助,并再三强调,这是国家二级文物,不能有任何损失,必须“整旧如旧”。他们第一批带来了一件辽代花瓶,一件辽代扁壶。两件文物的瘪损现象十分厉害,金壁厚度也不足0.2毫米。简单的低温焊接技术,会破坏文物的色泽,致其“毁容”。另一种难度更高的方法要将工具伸入从文物内部,慢慢将瘪掉的部分拱出来。但文物本身的瓶口小,瓶颈又狭长,普通的工具根本无法伸进去。沈国兴花了整整两周,研发出一个“机械臂”,类似平时的鞋楦,伸入瓶内,小心翼翼地将文物瘪进去的部分一一拱出,直至恢复原样。

  沈国兴来说,修复文物和金银细工都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修复文物是学习的机会,有很多方面要像古人学习。了解了的古人的制作手法,根据古人不同的造型结构来做机械臂,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做适合年轻人的金银器

  对于创新沈国兴一直在不断尝试,从接触金银器到现在,点点滴滴,改进了很多工艺。前几年时兴的银雕画,运用新设备、新技术,结合传统手工艺,降低了成本,让更多的老百姓有了送礼的佳品。近几年用黄金和其他材质结合,产生不同效果,制作出了更多适合现代年轻人的金银器。

沈国兴工作照。本人供图

  “做金章的时,用传统方法会变形走样,定位焊接技术就是一种突破。3D打印技术也在慢慢的融合中,但想要制作精品,还是要依靠传统手工艺。”沈国兴说。

  手工艺人心中的“中国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对于沈国兴这样的手工艺人来说,能在有生之年能制作出传世、留得住的作品,就是最大的梦想。近年来,沈国兴开发新产品52件,获得国家产品外观专利48项。曾获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沈国兴在国家博物馆工艺美术双年展。本人供图

  工匠精神就是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沈国兴说:“多年来很多人跳槽转行,我只想一心一意把这门技艺做好,静下心、不浮躁,抵住外界的诱惑。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方面不断完善,永远地传承下去!”(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目雨)

责任编辑:秦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