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再出发,探访民族精神的“DNA”

发稿时间:2017-09-16 14:12:00 来源: 多彩贵州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发展的重要源泉、蕴藏着民族精神的“DNA”。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能想起年画、剪纸、皮影、木偶、染织……在这些传统的技艺里面,又有怎样的情怀与动人的故事?这一次,网络媒体继续出发,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奥秘。

  9月15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文化部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启动仪式在首都博物馆举行。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文化强国,“非遗”活动意义非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对如何在新形势下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具体部署。

  近年来,中央网信办持续组织立意新鲜的主题采访活动,网络媒体人在行走中历练成长、创新传播。这一次的主题活动意义非凡,网媒人通过实地采访、亲身体验,深入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体悟中华民族旺盛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组织开展此次活动,以“非遗”为切入点和主题,积极探索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形势下如何主动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舆论氛围。

  深入一线,网媒记者用心报道

  启动仪式上,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黄其正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各位记者在采访一线用心记录、用功创作,打造出一批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精品佳作,让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笔触下、在镜头里鲜活起来,用网络元素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贡献智慧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此次活动中,各位媒体记者将近距离接触各地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身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和脉络根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舞传承人在仪式现场表演

  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建立起遗产保护的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在致辞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媒体工作者,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

  创新思维,多种方式多样传播

  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老百姓的文化实践,主要以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在代际之间纵向传承,短时间内跨越巨大空间的横向传播就不太多见。今天,在互联网平台上,音声、影像、超文本链接、云技术等新技术可以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遍地传扬。在本次的报道中,中国青年网、央广网、光明网开设了专题专栏,丰富了传播形态。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网络媒体采编人员将分组接力探访,分赴贵州、山西、福建、湖北等省份,进行探访体验、创新传播,更多暖心故事,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包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