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周末聚 多彩在贵州
发稿时间:2017-09-17 08:11:00 来源: 中青在线
非遗周末聚,多彩在贵州。今天上午,“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网络传播活动媒体团来到了贵阳市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亲身感受多彩贵州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氛围,并参与了活动座谈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现状展开深刻探讨。
“哟!哟哟……”还未进入文化创意园,就看见正门广场有身着各式民族服饰的姑娘们、小伙子们踩着激情昂扬的鼓声跳起了舞,队首的大娘昂首挺胸高举鼓槌再重重落下,一次又一次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记者了解到,文化创意园内正在开展“非遗周末聚”活动。“非遗周末聚”是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多彩贵州文化创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的一项公益性文化活动。活动以全省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为主线,每周以一个地方特色为主题,设置了非遗周末课堂、地方特色产品美食展示、地方文化旅游推介、机场展示展演等项目,旨在发挥企业及非遗传承人的带头作用,推动非遗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2017年非遗周末聚活动从5月28日开始,将持续到10月底。本周活动由息烽县带来精彩表演及各式特产。
“等到花都开了,等到山顶红了,等到每颗星星都为你亮起,我在贵州等你,等你和我相遇……”伴随着独具贵州风情的悠扬歌声,“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活动座谈会在园区新闻中心会议室召开。
非遗保护是保护什么?文化?传承人?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在会议开始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表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提到,非遗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他提倡所有工作都应该围绕非遗的生命力展开,在采访过程中要关注非遗的传承实践是否丰富、活跃。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是文化传承之脉、文艺创作之源、文创设计之魂。那么非遗保护只保护最优秀的项目吗?王晨阳认为,非遗保护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并坚信“我们会在贵州看到文化的多样性,看到人类的创造力”。
据了解,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5%,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4%,每个民族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习俗构成了贵州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贵州省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名录561项709处,市级名录1000多项,县级名录4000多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7名,省级传承人402名;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7个。”贵州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红光介绍道。
丰富非遗,多彩贵州。会议结束后,媒体活动团参观了息烽县“非遗周末聚”活动展,亲身感受多彩贵州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氛围。
活动现场开设了多个特色展区,有地方美食、息烽特产、民族刺绣等。参观人员不仅可以品尝到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还可以近距离欣赏息烽县绣娘们现场刺绣。无需提前用笔描绘花样,息烽县绣娘们仅用一针一线,穿拉之间,就可以在布料上勾勒出令人惊叹的精致图案。记者了解到,息烽民族服饰以青苗服饰为主,服饰尚青,多姿多彩,制作方法采用传统手工刺绣制作而成,针脚细腻,线迹精密。
活动主舞台则是由来自息烽县的姑娘们、小伙子们表演了《苗音情深》《山茶神韵》《唐儿幺妹》等8个精彩的文化节目,吸引了现场观众全部注意力,欢呼不断。
接下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网络传播活动媒体团还将继续穿行在贵州座座青山之间,从黎平到从江、三都、丹寨 等地,用一周的时光细细感受多彩贵州的万种风情,近距离接触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身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和脉络根源,用镜头、用笔墨、用声音,充分展现中国非遗之美,展示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工作者的精气神,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记者 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