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聆听天籁之音 感受侗寨文化

发稿时间:2017-09-17 08:28:00 来源: 多彩贵州网

  9月16日下午,“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贵州行首站来到了黎平县肇兴侗寨。

  人民网、央视网、中青网等省内外30余家媒体记者行走于侗寨,吃住在农家,切身感受侗族大歌、长桌宴和蓝靛靛染等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50多年历史,现有1000多户6000多人,被称为“侗乡第一寨”。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还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更是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它有拟声歌,也有叙述侗寨历史的叙事大歌,其中包含讲述爱情故事的大歌,根据唱歌年龄性别的不同,也分童声、男声、女生、混声等形式的大歌。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肇兴侗寨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品仙说:“侗族大歌是无伴奏的合唱,但歌唱者们不需凭借任何乐器定调,一张口就必然在适合的调上,所以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合唱成为可能。”

  作为侗族人代代相传唱的一种歌曲形式,侗族大歌凝聚了侗族人特有的音乐审美,生活趣味和社交礼仪,同时也承载着侗族对于先辈历史的记忆。在激烈变迁的当下,加强保护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是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的重中之重。

  侗族大歌是否能让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呢?随后记者采访了一位游客。“我专程从广州赶来肇兴欣赏侗族大歌的,有幸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侗族大歌零距离的接触。听过侗族大歌后,才感受到其惊人的魅力,现在耳边还萦绕着挥之不去的余音。”这位游客满意地说。

  除了独特的民族村寨、名扬中外的侗族大歌外,这里还有神秘的蜡染技术。当地县级侗族蓝靛靛染代表性传承人告诉记者,肇兴古镇工艺品极具少数民族特色,侗布的形成是经过数道工序后,抽取出靛染染料,并染制成蓝、青等色。

  起初侗布是用以自给自足的形式,但现在当地成立了集刺绣、侗族布料制作、传统服饰设计、传统工艺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附近村民加入,带动300余人就业,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和便捷的售销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蓝”。(记者 孙凯)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