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刺绣“活化石”——水族马尾绣焕发新生机

发稿时间:2017-09-19 09:53:00 来源: 央广网

  水族马尾绣作为三都的三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录之一,近年来,其以独特的制作材料、独树一帜的制作工艺,加上所蕴含的深厚的水族文化元素,在三都县委县政府的助力下,在现代化进程大潮的冲刷中逆水前行,古老的民族手工技艺焕发出新的恒久的生命力。9月18日,央广网记者跟随“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探访三都水族自治县,感受马尾绣独特的艺术魅力。

  刺绣的“活化石”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水族马尾绣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三都中和镇作为水族马尾绣刺绣的中心,1995年被黔南州命名为"水族马尾绣艺术品之乡",2006年1月水族马尾绣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族马尾绣是中国刺绣工艺中最独特的一种,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以马尾毛为主要材质,其核心工艺是将丝线缠绕在3—5根马尾毛上,搓成马尾线。然后将其盘绣于描好的图案上,做成绣品的轮廓,再用彩色丝线以螺线绣或打子绣、平绣的方式填绣即成。

  马尾绣另一独特之处在于绣品上缀有铜饰。绣娘告诉记者,水族同胞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这种铜饰很小,薄薄的、直径只有黄豆直径的大小,形状如古币。用丝线穿贴于图案里,须仔细看才能发现,更增强了马尾绣的立体感,看上去闪闪发光,耀眼夺目。与此同时,马尾绣题材范围也极为广泛,绣品上除了绣有大量的动物和植物的图案外,还绣有龙、凤、麒麟等水族人民崇拜的图腾以及太阳等,有的绣品上还绣有水族人民古老的文字符号,即水书文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马尾绣品多为背带、胸牌、鞋帽,图案以花、鸟、鱼、虫为主。既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又有滋润万物生长的日月星辰,寄托着水族人民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制作好的马尾绣精美绝仑、华丽大方、具有浮雕质感,远远望去宛若一幅彩色浮雕,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再加上其神秘深厚的水族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使马尾绣在全国所有的绣品中一枝独秀,引起广泛的关注。

  守护水族马尾绣

  马尾绣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后,三都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并加大了水族马尾绣的宣传力度,加上三都民族文化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兴盛,马尾绣成为体现族文化特色的首选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水族农村也重新掀起了学习和制作马尾绣的新高潮,很多妇女又重新拿起了绣针,很多年轻人开始学习制作马尾绣,很多人不再外出打工,而选择了在家制作马尾绣。

  来自贵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1965年出生在水族文化的中心流传地——贵州省三都县三洞乡。她从小随母亲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后来又嫁到了“马尾绣之乡”——三洞乡板告村,跟随婆婆及祖母学习马尾绣制作,一生与其结下不解之缘。凭着对水族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她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马尾绣制作能手。

  宋水仙告诉记者,大约20年前,很多外地人来到三都县,出高价将精美的马尾绣珍品买走。宋水仙看到后深感忧虑:一旦没了这些物件,后人就无法进行学习和传承。于是,她从不多的收入里拿出很大一部分去收集马尾绣的老绣片。20年来,宋水仙为了收集绣品,遍访水乡大大小小的村寨,在最需要用钱时也舍不得卖掉其中的任何一件。

  采访中,记者获悉,宋水仙目前收藏有马尾绣精品近万件,估价超过150万元,并在自家的木楼上建起了三都县首家马尾绣家庭博物馆,对外免费展出自己多年的藏品,使其成为当地展示、宣传水族文化的窗口。

  与此同时,三都县在马尾绣传承上也做了多方努力。从2008年起,三都县政府每年都在水族聚居区举办马尾绣技艺培训班,每年培训人员近千人次以上。由于原来就有制作马尾绣的传统,加上系统的培训后,三都马尾绣的生产制作水平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和扩展。涌现出了很多马尾绣村、马尾绣协会。

  据了解,三都县还有意识的加大了马尾绣进校园的进程,仅去年,就在水龙中学、中和小学两个学校开展了马尾绣技能培训兴趣班。并且把马尾绣列入了职业教育的范畴,三都县职业学校专门开办了马尾绣刺绣班,并已于去年开始招生,主要聘请该县的国家级传承人、工艺大师、制作能手等担任技能教师,同时,还请省内外著名设计师担任设计教师,把古老的工艺融入到现代的设计当中去,给学生以启发。

  原生态与市场并重

  “一件纯手工制造的马尾绣衣服基本要花一两年的时间,要卖到数万元。”宋水仙在谈到马尾绣的现状时表示,马尾绣工艺比较复杂,纯手工制作,每件马尾绣耗费时间比较长,成本较高,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2007年,宋水仙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那时起,她就决定发动广大水族农村妇女发展马尾绣。“这样不仅可以把技艺在更多人中传下去,也可以给她们带来收入,改变她们的家庭收入结构。”宋水仙说,很多妇女不再外出,在家里做刺绣就能有收入,又可以看护孩子和老人,对农村家庭、社会的稳定非常有利。

  谈到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宋水仙表示,纯手工的马尾绣作为艺术品收藏,作为高端产品是可以的。但是若是作为旅游商品开发,它有价无市。我们民族文化当中一些好的东西,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去保护,是行不通的。一方面要将马尾绣的技艺传承下来,走高端收藏路线,保护住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跟创新马尾绣的载体,与旅游结合起来,做旅游小商品,打开市场,增加民众收入。

  “马尾绣既保持传统又与旅游相结合的传承方式,一方面保住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增加了马尾绣的生命力。”农工党贵州省委秘书长、水族文化研究专家蒙爱军教授表示,马尾绣与旅游的结合,既要在水族地区实现,更要走出去,更好推介马尾绣。

  近年来马尾背带、翘尖鞋、衣服、背包、装饰品绣片等,以独特的文化内涵渐渐成为游客们热衷的收藏品,并顺利打入东南亚市场。

  三都县发展马尾绣产业,不但增加了地方政府收入,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还改变了水族地区妇女的精神面貌,让水族妇女通过刺绣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使她们更为自信的同时,在家刺绣不外出打工,增加了水族农村社会家庭的稳定,减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新农村建设,改善她们的家庭生产生活状况,还促进了地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目前,水族马尾绣项目的保护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把这种古老的工艺独特的个性和神秘的文化内涵植入现代的产品中,开发出保留传统元素,又兼具现代时尚潮流的适用产品,让传统的工艺萌发新的枝叶,形成共生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都是马尾绣要面临的新的课题。(记者方永磊 方婧)

责任编辑:方永磊 方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