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马尾绣技艺传承人韦应丽:
“非遗”传承既是文化保护也是产业扶贫

发稿时间:2017-09-19 17:10:00 来源: 当代先锋网

马尾绣技艺传承人韦应丽接受记者采访

  1981年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韦应丽在这一年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节点。当红盖头掀起的那一刻,她找到了生命中的伴侣,成为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两个人用双手一点点让这个家的羽翼逐渐丰满起来。但好景不长,婚后第十年,丈夫因病瘫痪,所有重担都压到韦应丽一个人的肩上。

  都说女人可以顶起半边天,这话不假。照顾丈夫、抚养小孩,她一个人撑起这个家。巨额医药费加上两个孩子上学所用花费,这让男人都难以负荷的压力,韦应丽硬是一个人扛了过来。2007年,丈夫还是走了。她成了这个家、两个小孩唯一的支柱。

  我能做什么?这是韦应丽在经受家庭重大变故后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2006年,水族马尾绣入列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三都的民族文化旅游市场进一步兴盛,马尾绣成为体现族文化特色的首选产品,这让韦应丽重新燃起对民族刺绣的希望。

韦应丽做的精美刺绣

  那年,整个水族农村重新掀起了学习和制作马尾绣的新热潮,跟很多妇女一样,韦应丽又重新拿起了绣针。从小就跟母亲学习刺绣的她,对马尾绣有着一股特别情感,加之个人的天赋,总能巧手生花,做出令人惊艳的锦绣美图。

  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韦应丽却是一个富有想象、技艺过人的农村妇女。她将时下流行元素与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生产出多种如背带、衣服、鞋、儿童帽产品,同时还能够按照顾客需要设计产品,绣出了很多深受市场欢迎的马尾绣精品。

三都水族马尾绣

  出色的技术,加上自己的勤奋,让韦应丽很快在当地名声大噪。

  韦应丽多次参加技艺培训,曾到云南省丽江、大理楚雄等地参观学习,在省乡土人才基地进行长期培训,这些经历使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2010年,韦应丽牵头成立首个三都县中和镇杨柳村马尾绣协会。

  协会主要教授农村妇女手工技艺为基础,发展和传承民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以带动更多贫困妇女创作、加工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等,从而让大家达到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目的。

  通过努力发展,马尾绣协会会员由最初的84名发展到现如今的678名,能够熟练掌握马尾绣制作流程的妇女有200多名。截至2015年底据不完全统计,会员们创造了年收入至少三千万元的可喜成绩。

韦小艾正在做腰带

  “我是2012年加入马尾绣协会的,在这里不仅能系统学习到马尾绣的制作方法,还能挣到不少钱。协会接到订单以后,我会按照订单要求来进行刺绣,每个月通过做一些钱包、帽子能多挣一两千元。”韦小艾作为协会的一员,她感到非常满足。

  近年来,韦应丽所在的马尾绣协会被评为“全州巾帼示范基地”“贵州省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作为“带头人”,韦应丽也荣获“贵州省民族刺绣工艺大师”“省、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众多荣誉称号,多次代表协会去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得大奖。

  韦应丽表示,马尾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水族的特色文化代表。一方面要将马尾绣的技艺传承下来,充分保护好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创新马尾绣的款式,与旅游结合起来,做出受市场欢迎的马尾绣产品,达到解决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为广大妇女脱贫致富扩宽门路的双赢效果。(记者 周雅萌 韦一茜)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