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苗族蜡染——创造穿在身上的千年图腾
发稿时间:2017-09-20 09:02:00 来源: 多彩贵州网
蜡染,以其数千年不变的原始民族图腾和浓郁的神秘色彩,传达着苗族的语言,苗族的符号,苗族的文化,是穿在身上的历史。9月19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贵州行的第三天,记者们来到了丹寨县宁航蜡染技艺传习所,目睹了“东方第一染”的苗族蜡染工艺。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纺织品着色工艺,丹寨蜡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汉唐,兴盛于宋元,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丹寨人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染,用手中的蜡刀,绘制花鸟鱼虫等纹样,把心中的语言、对生活的美好想象、所有理想都画在了这块蓝白相间的布匹之间,也记录着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与传统的技艺。
蜡染作品
蜡刀,是蜡染的制作工具。蜡是从蜜蜂的蜂巢里提炼出来的,具有黏性,使用毛笔不利于作画,于是心灵手巧的古代苗族妇女制作出了蜡刀。由两个铜片粘合在一起,蜡从中间的缝隙中流出,形成画卷上的线条,利用蜡刀的大小来确定线条的粗细。正是这小小的蜡刀,在画布上绽放出神奇美妙的蜡花。
“独臂大师”画娘正在作画
“丹寨的蜡染以窝妥纹为主,是千年不变的苗族图腾,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是丢不了的民族文化。”宁航蜡染技艺传习所的画娘杨丹说。苗语有云:“窝”者衣也,“妥”者蜡染也。一幅幅绽放在蓝色蜡染布上的精美图案,仿佛在讲述着苗族人的传奇。一件“窝妥”,仿佛给了一双找寻历史的眼睛,带着我们穿越千年,走进苗族时空之门,走进古老而浪漫的图腾文化。
绘有“窝妥”纹图腾的画作
杨丹,一位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的90后画娘,5年前,在宁航蜡染工作的妈妈把她带进了厂。既喜欢画画,又热爱这份工作,平日里她也会教一些小朋友蜡染。杨丹告诉记者:“每个画娘都是根据主题自由发挥作画,即使是同一位画娘也无法作出一模一样的画。”国画大师齐白石说过:“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人”。蜡染艺术表现形式恰好应证了大师齐白石的艺术审美理及美学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蜡染逐步向具有独特艺术欣赏价值的艺术品拓展。
蜡染是用熔化的蜂蜡在布匹上作画,再将布匹放入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覆盖的地方自然就染不上颜色了,空白的地方则变成蓝色。待到布匹染好,再利用高温的水煮布匹,蜡遇高温溶化后,蓝底白花的画面便映入眼帘了。每份作品都要经过纺纱织布、点蜡、画蜡再到浸染、晾晒这样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工序。“我身穿的这件衣服半个多月才可做成,作画的时间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基本上需要上下氧化六、七次才能染色成功。”杨丹说。
“宁航蜡染”成为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国内许多大中院校创作、研发、实习的基地,有很多大学生和设计师来到这里专门学习和设计蜡染工艺。杨丹表示,“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贵州的蜡染工艺,让贵州蜡染走出去。”(记者 张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