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
泉州木偶:在弦丝波动间感受雕刻匠人的木偶人生!
发稿时间:2017-09-21 09:31:00 来源: CCTV7乡土
一方桌台,木偶头雕刻,展现喜怒哀乐。
一方舞台,提线木偶,演绎爱恨情仇。
泉州提线木偶戏——“百戏之首”
清人蔡鸿儒曾在《晋水常谈录》中介绍泉州提线木偶戏:“傀儡,木偶也,今俗之线戏……泉人最工此技。”
泉州木偶戏是一种提线木偶戏,又名“线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至今仍保存着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是我国不间断传承史最长,文化积淀、艺术积累最为丰厚的傀儡戏种,也是我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悬丝木偶”“线戏”“弦丝傀儡”,顾名思义由其操作的弦线而来。
旧时,闽南人逢吉庆盛事,常邀请木偶戏来演出庆贺,故提线木偶戏又称为“嘉礼戏”。
提线木偶的每具木偶身上系有16条提线,最多的有30多条,由艺人在幕后操纵表演,使没有生命的木偶摄入思想感情,从而演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精彩动人的故事。正是“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
2006年泉州木偶戏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实现了我国在此项目零的突破。
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木偶之父”江加走
说起木偶戏,不可避免地就要讲到木偶的制作。而其中,又以木偶头的制作最为关键。
木偶头(傀儡头)是木偶艺术的角色头部造型。泉州木偶头雕刻源自木偶神像雕刻,形象逼真,刻工精致,性格突出,脸谱结构严谨,粉彩鲜明,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泉州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无名氏雕刻能手,江加走就是其中之一。
江加走是雕刻粉彩木偶头像的第二代传人,11岁开始随父学艺,15岁就学会很多雕刻手艺,18岁父亲病逝后继承父业,终生从事木偶头雕刻,把父亲传授的50多种木偶头像和一种“平髻”的梳头方式,继承发展创作出了285种不同性格的木偶头像,其中250种都有称谓,新编梳十余种不同式样的头髻和发辫,雕刻和粉彩的木偶头像有万余件之多。
他将人物形象美、丑、忠、奸、贤、愚,表情的喜、怒、哀、乐,加以概括、夸张和变形,把不会动的“死”木偶头像变成会动的“活”木偶头,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其制作的木偶头是雕刻和粉彩的极好结合,细微的画笔与优秀的刻工,洗练的刀法与精湛的技艺,都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