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网媒记者眼中的山西“非遗”

发稿时间:2017-09-22 13:37:00 来源: 广西新闻网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谷饼制作现场。广西新闻网记者 蒋尧 摄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冠云牌平遥牛肉传统生产工艺车间。广西新闻网记者 蒋尧 摄

   “华夏五千年文明,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山西作为我国的“非遗”大省,有“漆彩三晋”平遥推光漆器、绛州云雕漆器,稽山螺钿漆器、“锦绣山西”晋城的吉利尔(潞绸)、代县的雁绣、黎城的布老虎、“大同铜器”、指尖上的神奇“三晋一刀剪”、“晋酒”龟苓集、“晋药”定坤丹、“晋醋”东湖老陈醋等内容丰富“非遗”项目,三晋“非遗”璀璨多姿,网媒记者眼中的山西“非遗”印象又是什么样的?

  9月18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暨第十二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在太原启幕。采访团先后走访太原市、平遥县、晋中市榆次区等地,一路上,采访团聆听山西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挖掘非遗保护工作的亮点。

  世界面食看中国,中国面食看山西。山西的面食不仅好吃,而且在面食制作过程中还特别具有观赏性,对于游客来说,山西的面食吃和看都是一种享受。在山西省1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美食技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海外网臧梦雅在采访山西的“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山西的“非遗”项目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尤其是面食、面宿一类,完全是从本地人的生活发展而来,因为和平时的生活紧密相关,既能很好地发挥其中的艺术价值,又能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同时非常方便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行业的事情,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山西‘非遗’让我更直观、直接的接触到传统工艺、技艺和文化的呈现,在惊叹的同时,‘非遗’特殊的魅力特别想让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中来。”每日甘肃网张丽娜在接触非遗项目之后,内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齐鲁网王安琪是第一次来山西,在近距离感受山西“非遗”项目之后感慨,山西除了闻名于世的面食文化、陈醋酿造,还有寿阳大竹马、八珍汤、傅山拳、定坤丹、太谷饼等等不胜枚举。最惊喜的是山西人对“非遗”的挖掘和保护,譬如傅山拳进校园成为选修课,大型实景演出《又见平遥》的创意和新意。虽然不是山西人,但是文化一脉相承,深受感动。

  “山西,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这片热土见证着华夏文明的历史沧桑。悠久文明赋予山西的,不仅是今人所见的旅游资源,更是一份厚重的沉淀。‘非遗’作为山西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发展的喜悦,也有传承的阵痛。”新浪山西陈丽霞希望相关部门,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把“非遗”山西做好,传承好。

  网易山西的白颖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她认为山西的“非遗”主要体现慢工细活的讲究,这种传承难得一见,把华夏文明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实际上山西的文物在各大省份中也最为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正确认识“非遗”、有效地保护传承发展“非遗”,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广泛参与。(记者 蒋尧)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