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创新传播,原来“非遗”也可以这样发扬光大!

发稿时间:2017-09-28 13:32:00 来源: 网络传播杂志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小视频、网络直播等各种移动传播渠道和方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网络赋能文化传播。而在线下,还有一些经典的传播方式,在与线上联动传播后,借助“互联网+”的翅膀形成了新的传播合力。“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湖北行活动的编辑记者深入一线,透过他们的视角,传播君发现了不少创新传播新亮点……

  用文化传播文化

  人民网记者董行在采访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何红一时,听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剪纸不仅仅是作为‘非遗’而存在,将汉字融入进剪纸,也能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汉文字。”同行感叹,非遗本身也是一种传播利器。

  在董行看来,何红一教授创新性设计的百龙图和百凤图,将龙和凤的一百种汉字写法,分别集于一个作品中,既体现了剪纸艺术的美,又传播了博大精深的汉字。同样的还有长盛川青砖茶的“八德”“十二生肖”等系列产品、老河口的木版年画……董行认为,很多文化项目相互之间都是融合发展、相互传播,形成共生关系。

创新元素主动出击

  当来到中南民族大学剪纸展馆时,传播君和其他编辑记者立即被身披剪纸服装的学生们所吸引。作为模特,她们向采访团一行展示了布艺剪纸服装。

  海外网记者庞晟表示,汉绣以服装秀的形式展示,将中国传统和国际时尚结合,这像是让中国非遗文化学了一门外语,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容易与海外受众建立沟通。“关于非遗文化海外传播,可以结合海外传播特点。比如皮影戏,如果没有特定手稿的表演,要靠临场发挥,这就是中国皮影戏的free style。”

  将国际友人“请进来”

  秦礼刚是湖北云梦县梦泽影戏馆馆长,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78年起,秦礼刚从事皮影艺术事业,在湖北孝感市云梦县自建梦泽影戏馆,40年来,每年演出364天,演出了近15000场,受到各地观众热捧,曾接待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并多次赴国外演出。

  被这种质朴而坚守的精神深深感动,光明网记者李政葳完成了《40年演出15000场 皮影戏老艺人讲述非遗传承五年巨变》,以短视频+文字的形式,聚焦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先生的传播“非遗”之路。

  意见领袖的多级传播

  新华网记者吴文华对孝感麻糖的传播历程感触颇深。孝感麻糖源于唐代,明太祖朱元璋曾赋诗:“形似玉梳白似璧,薄如蝉翼甜如蜜,难得世上一佳品,传于后世莫走移。”孝感麻糖梳子形状也由此而来;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视察孝感时曾称赞孝感麻糖:“好,好,味道不错”。

  孝感米酒同样也有许多口碑故事,比如宋太祖赵匡胤为孝感米酒题词“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孝感当地则有“闻香下马吃米酒,糍醇香甜真可口,但凡过往孝感人,不尝米酒虚一游”的民间谚语。

  在吴文华看来,现在的生活中,商业广告铺天盖地,相比之下口碑传播更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信赖。“所以在非遗项目的推广上,也应注意口碑和品牌的树立,这有利于非遗产业的形成、壮大和推广。”

    本文由传播君现场报道。图片由白杨波拍摄。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