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非遗不是文物,而是生活

发稿时间:2017-12-02 14:12:00 来源: 文汇报

  曾经冷门的非遗,而今显然成了热词。“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特色小镇”,非遗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多次呼吁:非遗不是原封不动的固态保存,要融入生活,创新发展,只有被公众所认识、消费、欣赏,重建中国式美学意境,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

  刺绣大师姚建萍说,中国刺绣从春秋战国一直走到今天,代代都在创新,苏绣源于生活,还要回归于生活,不能只作为艺术品“挂在墙上”,还需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节奏。

  这样的声音得到了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的有力回应:“非遗不是文物,而是生活。要促进非遗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

  11月30日,安徽省宣城市文旅集团研学旅行教育发展公司、旅游公司以及文房四宝体验中心负责人一行参观考察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以推动宣城文房四宝体验中心入驻非遗城相关工作。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有了非遗创造性转化的逻辑起点,非遗的创新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宽度。

  小剪刀上下翻飞,刻纸刀千转百回,转眼就剪出一幅作品。古老的剪纸,在今天依然是一些地方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传承人剪出的是今天的题材和样式,但用剪纸的艺术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出身剪纸世家的90后男孩赵聪卓自主创业,拓展剪纸的内容和形式,还注册成立“伊尔根觉罗氏明月剪纸书画院”,他的创新剪纸作品被客户批量订购,70%都销往海外。

  研学实践活动的师生在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古代石雕博物馆参观体验。

  在南方,才子的扇、佳人的伞,平添了江南的温婉韵味。有3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伞,以一场意想不到的方式“打开”:融入现代审美和设计,余杭油纸伞参加2017年意大利米兰设计周,惊艳全场。有温度、有故事、有创意、有设计的油纸伞文创产品,成为年轻人个性消费的“畅销品”,让中国传统手工艺“活”在了当下。(文/张玉玲)

 

责任编辑:刘洪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