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颂中华】牛郎织女:来自星星的故事

发稿时间:2018-04-02 14:22:43 来源: 黄河新闻网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自先秦到今天已经流传了两千余年,被誉为传统文化中的爱情经典。与《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牛郎织女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一直是历代文人所偏爱的题材,由此而诞生了众多形式多样、雅俗共赏的优秀文艺作品,而由于这个传说,还促成了盛行于我国民间各地的“七夕”、“乞巧”等重要习俗。

  从星星的故事到爱情故事的演绎

  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牛郎星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千百年来古人卧观星象,逐步演绎出了一个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但当时牛郎和织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没有爱情方面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

  东汉时期,“古诗十九首”进一步有描写,其中的一首描写《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后来,在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中出现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到了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发展,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意思是说,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始出现悲剧气氛,发展到后来就转化为了凡人与神仙间的悲剧爱情故事。

  牛郎织女为何非要在七夕这天相会?

  原因古籍中也未曾交代过。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

  科普:牛郎织女见面有多难?

  在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会在每年“七夕”相会,一解相思之苦。然而,神话毕竟是神话,现实中的牛郎与织女要在一夜之间相会是绝无可能的。

  在天文学上,测量恒星之间的距离,大多用“光年”来计算。光年就是每秒钟走30万千米的太阳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离。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很远,有16.4光年,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亿年时间才能与织女相会。不要说一夜之间相会,即使打个电话,也要16.4年才能传到对方。

  “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和顺县

  流传了千百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存有争议。牛郎织女传说的流传地很多,如山西和顺、山东沂源、河南南阳、陕西西安等。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牛郎峪、南天池村一带,地处晋冀交界的太行之巅,这里世代传承着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的地名、风俗以及生态景观,已深深融入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当地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南天池村为轴心,方圆2—3公里之内,分布着与故事情节相关连的20多处地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诸如牛郎峪、牛郎沟、牛郎洞、南天池、南天门、天河梁、簪峪(磨子峪、磨峪)、喜鹊山以及牛郎庙、织女庙等等。

  牛郎织女传说以民间故事、戏曲曲艺等形式代代相传,当地还遗存有大批故事抄本、曲本,并且至今还保留着七夕之夜“看天”、“祭牛郎织女”习俗和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008年6月,中国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中,牛郎织女传说传承地为山西省和顺县、山东省沂源县。

  2009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同时命名山西和顺县和河南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