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主题活动精彩展开

发稿时间:2018-07-02 15:57:10 来源: 厦门晚报

  戏迷表演歌仔戏《玉带紫袍》。

  包粽子比赛吸引不少居民参加。

  旱地龙舟赛受到小朋友的欢迎。

  投粽子比赛老少咸宜。

  居民戴上用艾草编织的花环,体验传统习俗。

  现场开展洁净家园活动,打扫房前屋后卫生。

  居民们自发组织腰鼓队前来助阵。

  小朋友的表演很有“专业范”。孙焕伟摄

  演员表演十分投入,带给观众美的艺术享受。

  小朋友拼装龙舟模型。

  精彩活动吸引许多居民观看和参与。 范纯昌摄

  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李晓辉 李小庆 龚小莞 廖勇飞 李巧莉 通讯员 洪欣琳 郑伟明 图/记者 刘东华)锣鼓敲起来,包粽子赛起来,艾香包缝起来,童玩动起来……昨天,由海沧区委宣传部、海沧区委文明办、东孚街道主办的海沧区“我们的节日·端午”游园活动,在东孚山边社区崎头公园广场举行,以“耕读海沧传诵经典”为主题的2018海沧书院文化节活动同期启动。昨晚7点,“戏聚海沧经典相传”歌仔戏专场在阿罗海城市广场唱响,现场人山人海。

  端午节即将来临,一系列与端午有关的活动在海沧各街道、村居活力呈现,让全区居民提前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浓浓氛围。海沧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游园活动进农村、歌仔戏等传统文化融入城区,让优秀文化充分契合百姓需求,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弘扬。

  游园

  包粽子插艾草制香囊 “最草根活动”传递善良文明

  游园活动现场充满了仪式感,工作人员身穿汉服,在游园入口处摆放艾叶和雄黄酒,为每一位游园者点雄黄祈福驱邪。插艾草是端午自古以来的习俗,工作人员特地为市民准备了“艾草束”,有人直接戴在了头上,有人带回家准备挂在自家门上。

  在活动现场,居民们自发组织腰鼓队前来助阵。主办方为居民精心准备了厝边头尾“斗”包粽、巧手制香囊、画彩蛋迎端午、趣味游龙、投粽子比赛等有趣的游园项目。

  “太刺激了!太开心了!太紧张了!”53岁的张翠花一边抹汗,一边连发三个感叹。包了几十年粽子,这还是她头一回参加包粽子比赛,手有点抖,最终在5分钟内包了16个粽子;5岁的王晨颖参加投粽子比赛,投篮之前,还把“粽子”在空中优美地划个圈,百发百中,小姑娘一脸神气;3岁的王子轩和小伙伴们拿起画笔,默默地埋头画龙舟,一艘艘“小龙舟”在孩子们的画笔下很快呈现。在一旁的“旱地龙舟”活动区,小学生一放学就赶来“赛龙舟”,大人们则在一旁开心地观看。游园活动结束时,主办方还为参加游园活动的居民,准备了美味的闽南肉粽。

  由于端午节旧时也是“卫生日”,活动现场还进行了传播移风易俗新风尚的活动,志愿者们通过洁净家园方式,引导居民一同打扫房前屋后卫生。台胞社区主任助理黄淙毅说,游园活动充满着乡愁,很温情,他的家乡台南也会举办这样的活动。

  海沧区分管领导表示,这些最草根、最贴近群众的活动,有助于以文化的力量引导人们更加勤劳、善良、文明,也是海沧对优秀传统文化尊重、热爱、传承的直接体现。

  传承

  主城区搭台唱响歌仔戏 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艺术魅力

  逢年过节时,人们通常会搭戏棚请戏班,台上一方舞台,演绎世代的悲欢与离合,台下的人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是许多闽南人对歌仔戏最熟悉的记忆。

  昨晚7点,这个情景在海沧主城区的商圈阿罗海城市广场再现——“戏聚海沧经典相传”专场演出热闹举办。演出活动由海沧区委文明办、区文体局、区教育局、区文化馆、区文联、区社科联主办,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承办。

  记者看到,出演的折子戏中,既有北师大海沧附校蓝海豚歌仔戏社团小朋友的节目,也有厦漳泉纯戏迷的演出,更有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大师及青年演员的专业演出。这次专场演出可以说是一次歌仔戏传承的成果展示。

  《玉带紫袍》是歌仔戏传统剧目《三凤求凰》中的经典片段。昨晚,四位戏迷同台演绎,博得现场观众的满堂喝彩。戏迷李碧莲说:“歌仔戏是非常吸引人的闽南艺术,非常体现闽南特色。我觉得演出很有意义,能够把闽南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认同和传承闽南传统文化。”

  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通过结合重要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引导市民群众用传统艺术形式过传统节日,移风易俗,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传承和发展了“非遗”歌仔戏。

  据介绍,近两年来,海沧全面启动弘扬“耕读文化”活动,耕读传家成风尚。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上,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歌仔戏的保护、传承,组建歌仔戏迷会,举办戏迷沙龙,邀请专家授课,编排传统剧目折子戏,还编写了歌仔戏教材,在北师大海沧附校开设歌仔戏必修课,并成立戏曲社团。这一系列举措,直接带动了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花絮

  厝边头尾斗包粽 一家更比一家强

  “3、2、1,开始!”裁判一声令下,折叶、装米、拿红枣、再装米、包粽、捆粽……来自各村居的一群老阿嬷们动作麻利,一气呵成,一看就是包粽子的高手。

  57岁的黄印花这次是被女儿拉来的,包了几十年的粽子,不单自己家包,还“承包”了亲戚家的粽子,因此每年都要包上百个粽子,送到五六个亲戚家去。谁家爱吃红豆馅,谁家不太想吃肥肉,还要分口味包着送。她的女儿陈巧灵说,妈妈曾经有在家两小时包10斤糯米的“战绩”,而这一回是为荣誉而战。

  最终,黄印花在5分钟内包了16个,很不错的成绩。陈巧灵说,妈妈追求完美,即使比赛,每一个也都包得饱满又好看。

  53岁的张翠花一出场,方式就与别人不同——她的背上还酣睡着快两岁的小孙子。即使这样,张翠花手上的活也没耽误,和黄印花打成平手。不过,张翠花同组的林秀凤更胜一筹,包了19个!最终,两人以35个的“战绩”,夺得包粽子比赛的第一名,将丰厚奖品抱回家。

  “手一直抖,紧张得满头大汗。太刺激了!太开心了!太紧张了!”比赛完,张翠花不停地擦着汗说。

  制作中医药香囊 一针一线邻里情

  活动现场,挺着大肚子的蔡夏榕,和姐姐相约一起来现场提前过端午。两姐妹的三个小孩也一起来,在画龙舟和制作龙舟灯的现场,三个表兄弟埋头苦画,各显创意。蔡夏榕5岁的儿子把龙舟画得五颜六色:“我要画成彩虹的样子,比较好看!”小朋友对自己的主意很自豪。

  在画彩蛋现场,东孚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徐栋煜和班上的几名同学排排坐画彩蛋,还不时跟同学比较一下。徐栋煜说,端午节除了包粽子,竟还有这么多特别的习俗活动,很好玩,他要把每个项目都参加一遍。

  现场不仅有粽子吃,居民还能动手做粽子形状的小香囊。“烟雾女孩”汪瑶和她的母亲到场指导居民制作中医药香囊。汪瑶的母亲说,香囊中有七八种中草药,不仅可以聚香凝神,还可以预防感冒和驱虫。“大家互相切磋针线活,相互帮助,邻里感情也在这一针一线的穿梭中融洽起来”。

  居民颜女士和她的女儿亲手把艾草磨成的粉末装进香囊中,缝成一个“小粽子”。颜女士说,听说端午有佩香囊的传统,今天第一次和孩子一起体验,感觉很有意义。这些传统活动特别感染人,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更能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趣谈

  厦门端午节

  曾是诗人节

  厦门有句俗语:“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这说明端午节是一个预示季节转换的节日,要到了端午节之后,天气才会真正变热。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说,厦门一带过端午节,跟其他地区一样要吃粽子、划龙舟,但也有独具特色的内容,比如“抓鸭子”。抓鸭子的竞技场设在水面上,参加者要走过一根涂满滑油的圆木柱去打开一个装鸭子的木箱,然后再跳进水里去抓从木箱里掉下去的鸭子,场面火爆,气氛热烈,具有浓郁的闽南风情。

  “相传当年郑成功就是用抓鸭子来训练水兵的胆量。”彭一万说,当时抓鸭子和龙舟赛是一起进行的。

  厦门包粽子不单是纪念屈原,还是古老民间传统的延续。彭一万说,在过去的闽南农村里,端午节也称“岳母节”,女婿要给岳母送蛋制品,寓意圆满和吉祥。端午节以前在厦门还被称作“诗人节”,社会上一些文人墨客聚在一起举办诗会,吟诵诗词,十分流行。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