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周雅萌 韦一茜
福泉阳戏
福泉阳戏从明洪武初年随军队从江浙一带传入,以“军傩”为主,至今已流传六百余年。经漫长时光的淬炼,阳戏曲调如浓醇的美酒,愈久弥香,回味悠长。
在社会不断变迁、演化的历史潮流下,福泉阳戏以其独立的文化魅力得以留存,成为中国傩文化中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原生态的地方戏。但也因为“古老”,它在与现代社会的相互融入中出现了危机。
如何打破“藩篱”,与时俱进?
因循守旧,却也与古为新。“以歌舞祀三圣,曰阳戏。”在清光绪贺绪蕃主纂的《平越直隶州志》中记载,传统的福泉阳戏集宗教色彩及民间技艺于一体,通过“法事坛歌”酬神还愿,迎请显灵,时至今日许多“娱神”“驱邪”的传统法事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因此,阳戏渐从“宗教祭祀”中剥离、嬗变,淡化了神的色彩,娱人纳吉的表演成为阳戏传承发展的主要形式。
在观看阳戏表演时,阳戏剧目中反映的忠君爱国、惩恶扬善,警世育人、尊老爱幼、歌颂爱情思等想发人深省,与儒、释、道的思想精髓契合,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尤其在农村地区起到教育感化、规风正俗的效果,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去粗取精的改变,使这一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
青黄不接,打破“藩篱”寻求后备力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民间戏剧的传承与发展遭受到巨大冲击。一方面,福泉阳戏受家族式传承的制约,“独门”的传道授业让阳戏发展速度严重减缓;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的“诱惑”和机会越来越多,年轻一代选择走出大山谋发展的人不在少数,这样的“双重打击”让阳戏传承一度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福泉阳戏第十七代传承人周昌智清醒的认识到,阳戏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有一些“改变”。从父辈那接过传承人的“接力棒”后,他开始打破固有思想并承诺:“凡有艺术才能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坛班演员”。他不仅因此吸收了大批年轻的演员,还通过“非遗进校园”的方式与当地学校合作,将福泉阳戏作为“地方课程”进行教学,同时编写《阳戏与花灯》校本教材,以文字、图片、音影相结合开展课题。此外,辅导戏师周昌志还会定期到学校给学生授课、排练,培育更多的当地民间文化传承人。“我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阳戏,爱上阳戏,将我们老一辈的文化传承下去。”周昌智如是说。
鲜为人知,用好“两张牌”提升知名度。作为一个民间地方戏种,福泉阳戏的受众大多在本村或者周边地区。地域的局限性让戏剧文化的传播受到一定限制,怎样将文化“走出去”与游客“引进来”相结合,成为福泉阳戏现目前继续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想“走出去”,宣传是关键。但在可供参考的资料中,对于福泉阳戏的宣传还停留在数年前的上海首届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以及亚洲艺术节,更令其忧心的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关注,近几年的网络平台的宣传寥寥无几。对此,政府层面的文化推介加之及媒体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大对阳戏的宣传是提高福泉阳戏知名度必不可少的一环。
如何“引进来”?答案是必须要有抓得住“视线”、留得住“人心”的东西。从现代社会的传播性来看,非遗牵手特色旅游是一种有效的“引流”方式。这既能催生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效延展旅游产业链条,又可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使非遗保护传承发扬光大,打响文化旅游品牌。据周昌智介绍,现目前,已完成建设了福泉市阳戏文化展览馆,主要用于收藏、展览和研究福泉阳戏文化。
值得政府部门注意的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对福泉阳戏这一古老的神秘艺术形式抱有敬畏之心,不可简单地为了跟进旅游热,而盲目的肆意编造出一些迎合大众的“时尚”阳戏。否则,只会生出许多简单复制和庸俗制作,反过来对无形文化遗产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