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从生活中来 到市场上去

发稿时间:2018-07-13 11:07:30 来源: 黄河新闻网

  侯津刚

  6月9日是我国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再次成为新闻里中的主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越来越热,山西是“非遗”大省,如何正确认识“非遗”、有效地保护传承发展“非遗”,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遗”从生活中来,与生活密切相关。“非遗”不仅包括了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还包括统技艺、医药和历法等,总的来说,“非遗”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作为“非遗”大省,山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生活在三晋大地上的先民们的生活印记,目前山西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16项,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印证了山西在人类史、地质史、宗教史、建筑史、商业史和民俗史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非遗”从生活中来,就要到生活中去。对于“非遗”来说,应用是最好的传承。近年来,山西的“非遗”离群众生活越来越近,非遗文化展示场馆遍布全省各地,传习所等非遗宣传展示阵地遍地开花,这些场所已经成为展示地方文化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不仅要到生活中去,“非遗”更要到市场上去,我们应该看到,山西“非遗”丰富多样,有许多具有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发展空间。以非遗项目打铁花为例,这两年山西不少景区引进了打铁花非遗表演,非常火爆,不仅实现了保护和传承,更初步实现了市场化产业化的目标,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又比如,我省山河醋业在国家级贫困县和顺县投资1.2亿,建设年产值1亿的手工老陈醋园区,既传承了有400年历史的“德盛昌”老陈醋古法酿制技艺,又通过扶持农户种植和提供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周边10个乡镇的经济发展。振兴传统工艺和扶贫工作相结合,也为“非遗”走向市场做了新的尝试。

  总的来说,山西“非遗”仍呈现资源富集与市场落后并存的现状,“非遗”项目普遍存在观光性、互动性、故事性不强等问题,多数停留在保护、研究、宣传和传承层面,不少“非遗”原生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非遗”市场化产业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强烈的现实需求。

  要走向市场,市场意识最为关键。要让更多“非遗”进入市场,激活这些“非遗”的市场价值,就要求相关部门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树立市场意识,重新发现和认识“非遗”资源的市场潜力,要保护和开发并重,传承和市场共赢,构建丰富的“非遗”产品体系。

  对于“非遗”资源种类众多的山西来说,走向市场将会是更多“非遗”的终极选择,“前方的路不好走”,却也足够精彩。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