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颂中华︱“她”,被曹禺称为“中国戏剧奇迹”

发稿时间:2018-10-10 11:01:00 来源: 当代先锋网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周雅萌 韦一茜

  福泉阳戏(资料图)

  福泉阳戏是中国傩戏的一个分支。傩戏由古代驱邪纳吉的傩舞发展而成,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傩仪活动。阳戏最早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平越卫随军传入军傩,其后随着流官、移民带来乡人傩,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福泉阳戏。

  代代相传的福泉阳戏戏谱

  据清光绪贺绪蕃主纂的《平越直隶州志》载“以歌舞祀三圣,曰阳戏。三圣:川主、土主、药王也”。福泉阳戏明清传人把傩戏分为“阴戏”和“阳戏”,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叫“阴系”,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叫“阳戏”。有戏曲专家学者认为,福泉阳戏属于向戏曲发展过渡的中间层次,具有我国戏剧表演的雏形,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福泉阳戏因其具有原始文化生态特征,因而更具有美学资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它不单作为宗教与艺术长期相互渗透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存在,并还涉及至人类历史、民族迁移,民族宗教和民族戏剧,工艺美术造型等相当广泛的学科领域。我们可以透过其有限的原始表演艺术窗口,去窥视我省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民风等文化风貌。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昌智表演福泉阳戏绝技“徒手砍鸡”。(受访者供图)

   基本特征

  福泉阳戏宝坛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主要是做法事,外坛主要是表演。

  内坛就是以祭祀仪式出现的二十四坛法事,是每场阳戏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还愿的性质,故民间又称为“还阳戏”“还愿戏”或“愿戏”,有开坛、发牒、正清、领牲等二十四法事,有请神、迎神、酬神、送神仪式和“上刀山“下火海”“含红铁”“顶华盖”“悬钩钓斗”“徒手砍鸡头”等特技(法术)表演。内坛法事演出不戴面具。

  外坛也是每场阳戏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戏剧表演为主。一般都叫“戏”或“演戏”,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其间还夹杂着花灯表演(称为“灯夹戏,戏夹灯”,在整个傩文化中是独具一格,其娱乐性是十分明确的,故阳戏班的人员一般也是唱花灯能手)。外坛戏剧表演必须戴傩面具着装演出,演出前需搭台、设坛,祭祀阳戏所敬奉的神祇,除川主、士主、药王、帝君四尊神袛外,还有小山神、增奉关羽为圣的神袛,表演有故事性,这是它区别于傩堂戏和地戏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阳戏神像——《二十四小山神》

  神像、案子、法器

  神像、案子与法器是阳戏神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案子又称神案或香案,是用于阳戏还愿祭祀活动的重要标志,一般在士主家堂屋悬挂。悬挂的多少,视还愿仪式大小和阳戏坛而已。不悬挂神案,就不是能进行祭祀活动。所以,阳戏坛弟子称它为“神案”,是顶敬神灵祖师的香案。

  神像是阳戏坛师祭祀供奉的神袛,用以给人驱邪纳吉、避害趋利的社会需求,带给人心里上的慰藉,多神袛也是阳戏一个特征。

  法器是神祀活动中阳戏坛师使用的主要器物,在各种法事活动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分为有常用法器和非常用法器之分,常用法器有令旗、号角、令牌、令剑等,非常用法器有刀杆、云墩、碓磨、板凳等。这些法器通常在内坛法事中使用,是烘托剧情,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段。法器有蕴含着浓厚的道、巫色彩,象征着某一种神灵和物事。

  福泉阳戏面具

  阳戏面具

  福泉阳戏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拥有众多神系面具,这些面具由远古时代的“魈面”“魅头”演变而来,都是以木质细密、松软、不易开裂的白杨木材为材料制作,经民间艺人集合多种神系脸谱大胆创造出风格形态各异的面具而成,集雕刻、绘画、工艺、装饰、造型于一体,其学术和审美价值造诣颇高。

  其寓意从酬神、驱邪的束缚中转化到纳吉、娱人的精神内涵,表达了人民对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崇拜和历史英雄人物的赞誉以及弃恶扬善、追求美好的人生价值观。

  阳戏服饰

  阳戏服饰

  阳戏服饰主要有祭祀活动的服饰和戏装两大类。祭祀服饰分头扎、头帕、法衣、法裙等类型。戏装种类繁多,颜色和风格较为灵活多变,依照演出剧目而定,多由色彩艳丽的丝绸或尼龙绣制而成。

  从属于傩戏表演艺术戏剧服饰,是一种由生活化服饰加工提炼而成的艺术化服饰,具有形式美、意象美、意境美的观感,又具有浓厚的地域、民族色彩,这些特点的完美融合使得表演者的神态和情绪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阳戏服饰对美学及中国服饰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福泉阳戏——《点酒娘娘》

  阳戏唱腔

  福泉阳戏在长期流传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唱腔,基本音调为九版十三腔。

  福泉阳戏唱腔的结构形式、结构特点是我国戏剧音乐唱腔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包括了音乐、表演、道具等艺术因素在内的综合形态,也是特定的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音乐文化。

  福泉阳戏绝技:上刀山(资料图)

  福泉阳戏绝技:下火海(资料图)

  阳戏绝技

  福泉阳戏绝技绝活表演在漫长的演艺发展中,融入了当地特色的民族风俗,形成了独的表演形式,传承下来的就有十余种。其中,《开洪山》《上刀山》《下火海》《刹铧顶鳖》《含红铁》《徒手砍鸡头》等,是历代传承人一脉相承的经典秘笈,其表演场面惊险刺激,独特神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备受大众的喜爱。

  早在1990年北京“亚洲艺术节”——“中国(贵州)傩戏面具艺术展”上,福泉的阳戏面具和阳戏表演剧照就备受国内外有关专家和学者关注并引起强烈的反响。

  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先生特地为展览题辞:“奇迹!长城是我们的奇迹,傩戏也是我们的奇迹,中国又多了一个奇迹,看了这个展览,我感到中国的戏剧史要重新改写。”台湾著名艺术理论家和音乐指挥家曾道雄先生在北京观看展览后,从东京转来信函:“这是兄弟来北京指挥与导演‘茶花女’之外的另一大收获……。希望你们(指阳戏表演)和贵团(指贵州省文化艺术代表团)能到日本和台湾演出。”台湾《联合报》也称赞福泉阳戏:“成为亚洲艺术节周边活动中最具有学术意义,也最引人瞩目的文化遗产展览。”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