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山东省最美地质队员”刘振亭:野外“探宝”三十年 坚守地质献青春

发稿时间:2016-11-09 08:36:00 编辑:秦亮 来源:中国青年网

  刘振亭:将青春奉献的山东省最美地质队员。视频剪辑:付士泽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地质员,本本分分干着自己所热爱的工作,跟其他人没什么不一样。”今年54岁的刘振亭是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最资深的地质勘探员,自1984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扎根野外三十余年。

刘振亭(中)研究岩芯。本人供图

  32年来,刘振亭不顾风吹日晒甘受清苦,坚守地质一线忍受离别之愁,足迹遍布19个地市,参与或主持胶东半岛、鲁西南、贵州、河南等地煤炭资源勘查工作,打穿地层230多次,累计查看岩芯15万余米,保守估算为国家探明煤炭储量8亿吨。

  刘振亭将青春和热血洒落在荒无人烟的野外,用艰辛汗水和无私付出换来千万家的幸福之光,而他也当之无愧地收获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先后获得 “山东省最美地质队员”、“潍坊好人之星”、“坊子好人”等荣誉称号,并于今年5月份荣登“中国好人榜”。

  一个习惯,32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刘振亭在烟台招远长大,那里曾驻扎着一支优秀的队伍——山东地矿地质六队,小时候看到地质队员游走于山间地头,哼着小曲,敲打着岩石,他特别羡慕。模仿地质员就成为他儿时最大的乐趣,也就是在那时,成为地质勘探员的梦想在他的心中不知不觉地扎下了根。

刘振亭在工区认真工作。本人供图

  刘振亭是家乡小村子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1979年,他如愿以偿地报考了山东矿业学院(今“山东科技大学”)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向着成为一名优秀地质员的梦想一步步迈进。

  “我愿成为一名地质工程师,把一生都献给地质找矿事业,要像李四光先生一样扎根野外,矢志不渝。”大学时,电影李四光为中国地质事业奋斗终身的感人故事给了刘振亭以极大的鼓舞,那时候还没有“偶像”这个说法,李四光成为他精神上的指引、事业上的榜样。

  1984年,大学毕业后,刘振亭正式踏上了为祖国地质事业而奋斗的励志之路。学校重理论,工作重实践,为了能尽快适应和掌握工作,每天下班后,刘振亭都要花两三个小时学习总结,学习、钻研单位已竣工的勘测材料,总结当天的工作进程,做出科学的见煤预告。

  “每到一个地方,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现场争取尽快熟悉地层,这也是最重要的。然后,当天进行工作总结。”刘振亭认为,只有熟悉地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正确预测是否有煤层以及煤层深度,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进而达到下得准、效率高的效果。

  “那时候没有电脑,全都是手写的。”刘振亭憨笑道。从那时起,每晚进行工作总结便成为一个像一日三餐一样“雷打不动”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刘振亭在专业领域也得到过许多权威认可,《贵州省息烽县石硐乡小红寨煤矿补充勘探及储量核实报告》获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淄博煤田临淄区浅部煤层的赋存规律的研究》获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三类科研项目,而这些获奖研究都是刘振亭利用业余时间写作的,由他参写的2013年山东省首个油页岩勘探项目报告更是填补了山东省油页岩勘探报告编录的空白。

  “这些就是项目总结报告而已。”在刘振亭看来,这些获奖报告跟自己的工作日志没有太大区别。

  一次历练,创下预判零失误记录

  烟台黄县(今“烟台龙口市”)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也是刘振亭的第一个工作地点,在那里,他度过了长达一年的实习期。

刘振亭(右一)传授工作经验。本人供图

  每天天微微亮,刘振亭背上行头就出门,在野外一待就是一整天,直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实际工作中要干的活在学校都学过,我上手算是比较快的。”事实确实如此,刘振亭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钻”任务中就崭露头角,着实让所有同事刮目相看。

  “当时工区的生产设备突然停止运转,机长琢磨半天后说‘这截岩芯是煤层底板,煤打丢了’。”这意味着,前期投入的几十万元将“尸骨无存”,在当年,十几万可不是个小数目。

  已经投入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就真的白费了么?刘振亭不甘心,在所有人不报任何希望之时,刘振亭拿着放大镜对着岩芯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终于,他根据专业知识判断:煤层顶板极有可能出现。

  生产指导员听了刘振亭的分析后,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苗,死马当活马医,他决定再试试,于是当晚又下了一钻。当岩芯一节节挖出,煤层一点点显现时,凌晨的工区仿佛亮了起来,格外美丽。

  没想到这一巨大的困难竟然让这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给成功破解了,第一次的预判成功让刘振亭得到了同事们赞许的目光与认可的掌声。

  从此以后,刘振亭倍受鼓舞,干劲更足,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他也因此更加努力。“万一勘测不准确,就会造成浪费资金、浪费时间、浪费人力的后果,队里真的耗不起。”每当有压力时,他总是喜欢点上一斗烟,边排忧,边思考。

  从“第二钻”开始,刘振亭不负众望独挑大梁,并至今保持着5米以内误差的见煤预告,比规定的误差范围少一半,创下预判零失误记录。

  刘振亭为人低调,不善言辞,有一次见媒预测误差不到2米,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兴奋,“那天,喝了点小酒,就当是为自己庆祝了。”

  一份坚守,贵州九年忍离愁

  2003年,单位派刘振亭等一行十七八人前往贵州探煤,作为唯一的技术人员,刘振亭成为整个团队的灵魂人物。

刘振亭讲解地质图。本人供图

  作为一群土生土长的山东汉子,刚去贵州的前两年,刘振亭等一行非常不适应。“当地地质比较复杂,而且经常下小雨,气候也比较潮湿。我们有段时间住的房子是木头的,底下一层是猪圈,上面一层是我们的卧室。”刘振亭爽朗地笑着说。

  “刚开始没想到会待九年,但是到贵州当地才发现,煤炭资源特别丰富,后来越来越忙,一直到2012年才回到山东。”以前火车还没提速,交通不方便,每次去贵州,他们都得倒一两次火车,然后再坐汽车才能到工区,而这一趟就要花费三四天时间。

  “除非家里有大事,否则一般一年只回家一次,除夕前一天回家,正月十三返回,正月十五都是在火车上过的。”回忆起那段不能与家人相聚的日子,刘振亭说道。

  在贵州期间,时间紧,任务重,每当遇到紧急情况,即使半夜三更也得赶去工区。2010年的某一天,凌晨一两点钟,又有紧急任务,刘振亭二话没说,披上衣服就赶往勘探现场。贵州雨天多,在小雨的亲吻下,山间小路上的泥土都柔软了起来,“路上特别泥泞,提别滑。”

  “去工地的途中要经过一片坟墓,按照当地习俗,人去世后是土葬,半夜我一个人走在路上心里直发毛,特别害怕。”刘振亭丝毫不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坦然说道。

  到现场后,刘振亭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等勘测完毕后,已经是第二天早晨。回到住处后吃完早饭,又得返回到工地上继续工作。“一旦忙起来就停不下来,好几天不合眼都是正常的事。”刘振亭说。

  在贵州期间,刘振亭受尽了苦,也落下了病根。因为野外工作出去就是一天,带的饮用水根本不够,沿途又没有水,口渴时,他抓起地上的雪就开始吃。“有时候嘴都麻得没知觉了。”刘振亭苦笑一声说:“年轻的时候不注意,现在牙都掉了一半了喽。”

  付出总会有所回报,在贵州期间,刘振亭创下了探明6亿余吨煤炭储量的好成绩,这让他倍感欣慰。

  从贵州归来后,刘振亭又转战河南,在河南一待又是三年。

  回忆起与家人的长久离别,刘振亭心中也有所亏欠,尤其是对两个女儿。“在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没有陪伴太多,但是她们都很懂事,大女儿顺利考上了教师,我们老两口根本就没操过心。”

  “以前的很多同事都去别的单位工作了,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可是我从没想过要离开。”虽然常年在野外风餐露宿,但是刘振亭已经习惯了野外作业,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清闲的时候,刘振亭也喜欢跟工友们一起下下围棋,有时候一下就是三个小时。

  明年,刘振亭就要退休了,他希望退休后能多陪陪家人,多陪陪自己疼爱的小外孙女。(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