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语言学家的神奇动物在哪里?

发稿时间:2016-12-03 07:31: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北京晚报

  距离上一部哈利·波特电影已经五年了,最近上映的由J·K·罗琳编剧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又点燃了观众对魔法的热情。特别是其中天赋异禀的神奇动物们,让不少观众嚷嚷着想养一只,比如肚皮容量堪比哆啦A梦的敛财狂魔“嗅嗅”(Niffler)、纤细灵巧又粘人的“护树罗锅”,从纯银蛋壳里出生的“鸟蛇”(Occamy)……

  神奇动物不只存在于魔法世界中,语言学家们虽然是“麻鸡”(No-maj)或“麻瓜”(Muggle)(指不会魔法的人),但是也拥有自己的神奇动物。这些神奇动物虽不能呼风唤雨、起死回生、上天入地,但却能帮助语言学家们完成一项重要任务:验证人类神奇语言能力的存在。

  人从出生到死亡,说出写出的单词数以亿计。可是婴儿刚出生时,还只会用哭笑表达自己的感受;四五个月时,则开始咿咿呀呀;七八个月的婴儿,不少已经能说出“妈妈”“爸爸”这样的简单叠词;三四岁时,就已经有不少能够伶牙俐齿的“小大人”,比如《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里不到四岁的王诗龄、第四季里三岁的阿拉蕾,小嘴吧嗒吧嗒起来,表达能力让成年人都羡慕。

  这种神奇的语言能力在哪里?怎么检验和验证这种能力的存在?这就要召唤语言学家的神奇动物们了。

  如果说电影里的纽特·斯卡曼德(Newt Scamander)是魔法神奇动物之父,那么心理语言学家格里森(Jean Berko Gleason)就是语言学神奇动物之母。1958年,她设计了一系列试验,给说英语的三岁小朋友们提供新造的“假词”,并给出图片和语境,让小朋友自己对词进行单数复数的变形,或者现在时进行时过去时的变位变化。

  就是在这次著名的试验中,语言学家的神奇动物们悉数亮相。其中最著名的,是形状近似水珠的蓝色小鸟,小嘴尖尖,肚皮滚圆,名叫Wug。因为名气太大,试验都以它的名字命名,叫做Wug测试(Wug Test)。用Wug检验语言能力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看图完成一道填空题。

  图上只有一只Wug,下方文字是:This is a WUG(这是一只Wug)。

  接下来的图则有两只Wug,文字是:Now there is another one. There are two of them. There are two___.

  (这里又有一只。这里有两只。这里有两只___)

  小朋友们看到这道题,基本都能毫不犹豫地在空格里填上Wugs(Wug的复数形式)。这个举动看起来“小儿科”,其实却具有大意义:因为这些“假词”在生活中从未出现过,不可能靠模仿或者死记硬背掌握其用法。如果小朋友们能够对其进行符合一般语法规律的变形变位变化,就能够说明他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是单纯模仿父母说过的话,而是自己主动摸索语言规律,并且内化于心,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自如。

  除了能对Wug进行单数复数的变化,小朋友们还知道,大的Wug叫做Wug,小的Wug叫做Wuglet(英语中现实存在的平行例证是:书是book,小册子是booklet;叶子是leaf,嫩叶是leaflet);Wug居住的地方,则叫做Wughouse(英语中狗窝是doghouse,鸟笼是birdhouse)。

  除了Wug,语言学家的神奇动物还包括:长得像没嘴没尾巴的深蓝色小鸭子Gutch;毛茸茸、大鼻子的Niz;有手有脚有眼有嘴的粉红色小生物,半圆形的叫Kazh,葫芦形的叫Tor……小朋友们见了这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神奇动物,毫不露怯,大笔一挥,就能把它们转化成Gutches、Nizzes、Kazhes和Tors这样的复数形式。可惜的是,汉语没有单数复数的形态变化,所以无法进行类似的测试。

  神奇动物虽多,不过其中最受欢迎的还属Wug。Wug好像是语言学界的一个暗号,这滚圆软萌的身影会被贴在办公室门口,印在文化衫或马克杯上。因为爱得深刻,有的人甚至把它的形象纹在身上。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看到猫头鹰,就知道附近有魔法师;而在现实世界里,不论走在哪里,只要看到Wug的存在,就能知道这里一定有语言学人。

  Wug和其他神奇动物们证明了,人类在生命的最早几年里,就已经掌握了使用有限的语言成分和有限的语言规则,来生成无限广阔的表达空间的神奇能力。这种稍加开发就能大放异彩的神奇能力,让我们学会了喃喃自语、学会了沟通交流、学会了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学会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吾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