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年味儿”也怀旧!那些记忆中的自制春节零食

发稿时间:2017-02-04 11:22:00 编辑:王冬伟 来源:新华网

  新春佳节仍在进行时。想必对当今大多数人来说,过年期间享用各色美味佳肴已是寻常之事。但或许在大鱼大肉、杯盘狼藉的间隙里,往昔物资匮乏时代曾让人垂涎三尺的自制春节零食的记忆,也会悄然涌上心头,勾起我们对于旧日“年味儿”的怀恋。

  新华社各地记者在春节期间,或走访街头,或采访亲友,寻觅那些记忆中的自制春节零食,以飨“吃货”。

  零食:糖环

  坐标:澳门老城区下环街市“牛记油器”

  记者:刘畅

  吴泽霖是“牛记油器”第三代传人,30岁的他脑海中一直有这样一幅画面:70多年前,祖父吴义牛在春节前夕推着小车在沿街叫卖自制的油器零食——糖环、脆角、煎堆……咽着口水的孩子们追着小车整街地跑着,跳着。

  吴泽霖所说的“糖环”,是用面粉、白糖等食材捏成莲花的形状,放到油锅里炸,直到炸脆出锅。除了糖环外,类似口味的零食还有脆角、煎堆、牛耳仔、豆沙角等等。这些食品有个共性,就是油、甜、脆——人们希望在春节的时候多一点油水、多一些甜蜜,来年能过上‘家肥屋润’的好日子。

  糖环香甜酥脆,非常受欢迎。(新华社记者 张雅诗 摄)

  在四、五十年代的澳门,普通华人的日子都过得清苦,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传统佳节的重视程度。普通人家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吃好一些,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嘴馋的孩子们只要出门串巷,便能“捞”到味道各异的别家零食。

  因为生意好,平时只有吴泽霖和父亲两个人的小铺,在年关前又请了岳父、岳母来帮忙。一家人早上六点钟就开始点火生炉,直到傍晚时才打烊休息。

  吴泽霖经营的“牛记油器”在春节前夕特别忙碌,只好请来自己的岳父岳母过来帮忙。(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起早贪黑,利润也薄,但吴泽霖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延续一种我们已经习惯成自然的生活模式。很多老街坊在我们这里买了三十多年的糖环,我来做,他们来买,年年岁岁不断,我觉得挺幸福。”

  零食:卡赛

  坐标: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

  记者:白少波

  “卡赛”,藏语意即“零食”,是西藏群众过年必备的油炸面点。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繁华路段的年货市场里,强珍大姐和家人销售卡赛的摊位有10多米长。

  “卡赛、卡赛,又香又脆的卡赛。”强珍小时候最盼望过年能吃上香脆的“卡赛”,但是由于过去商业不发达,物资匮乏,很少有出售卡赛的,家里也很少做,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种类。 

  强珍大姐制作的卡塞口味多样,香甜酥脆。(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十多年前,强珍跟随师父学会了炸制卡赛的手艺,除了满足自家过年的需求,还可以拿到集市上销售。她做的卡赛有8种花样,色泽鲜艳、酥脆香甜。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美食,现在很是畅销。

  “去年,面和油都涨价了,不过我们家的卡赛没有涨价,还是25块钱一斤。”强珍说。对于她来说,卡赛不仅是零食,更是一种情结。

  零食:柿子饼

  坐标:甘肃省兰州市

  记者:张文静

  今年春节,甘肃省兰州市的“上班族”小张特意在茶几上摆放了满满一盘金黄的柿子饼,来招待客人——那是远在陕西省富平县的父母亲手制作并寄给他的。

  其制作工序达10余步,复杂又精致:挑选身形饱满的柿子,去叶子去皮,挂在木架上,让太阳暴晒;十到十五天后,待柿子松软,用手按捏柿子,使内部果肉软化;而后,铺上一层层之前被刮掉的柿子皮,放入密封的大瓮中,置于阴凉干燥的室内,柿饼就会慢慢挂霜;再取出来晾开……

  柿子饼上挂着厚厚的一层霜。(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 摄)

  小张说,通常,老人们都会将精心自制的柿饼在春节时送给亲戚朋友。在他看来,如今,愿意花费时间制作柿饼的人少之又少,可诚意、祝福与年味儿,只有在这样的“自制零食”里才最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