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对话哥大抗议“撕门牌”中国留学生:面对歧视愤怒但绝不急眼

发稿时间:2017-02-19 07:42: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19日电(记者 曾繁华)阐释中文名字之美的《说出我的名字》走红网络,却还不足以消弭视频发起人与制作者、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闫呼和内心的愤慨与无奈。

  “歧视和排外是一种‘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细节中感受到的。”闫呼和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比如一个学期过去了,你的同学也不去费心记你的名字;比如有的人听到中国口音就会不耐烦;比如上一些国际政治课的时候,有些同学的发言或多或少会有对中国的偏见,你去和他辩论,他就说你被政府‘洗脑’了。”

  下至学生,上至教授,都可能想当然地给“外人”扣帽子。

  “有一次上课,教授问班里谁学过马克思主义,我举手说我学过。教授立马说她指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不一样。可关键是,我这个‘马克思主义’也是在美国的社会学理论课里学的。”闫呼和哭笑不得,“还有,很多人觉得亚洲女生比较好追。”

  他介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撕门牌”事件发生后,中国留学生们的反应大体分两种:大部分十分愤怒,组织起来向学校报告,要求调查。另一些同学相对淡定,因为“撕门牌”的行径毕竟十分幼稚,并不能对中国留学生群体造成实质伤害。

  闫呼和在校报上发表了评论文章,讨论校园内的歧视和排外现象,试图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反思。随后又产生了拍摄视频的想法。于是联络朋友,跑到各个宿舍去录制。视频发布后,在中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中国青年网记者发现,《说出我的名字》2分10秒左右,一个无声的片段张力十足:中国留学生不再说话,目光严肃地盯着镜头。

  截图来自视频《说出我的名字》。

  闫呼和告诉记者,设计这段时,他给大家的指示是:先不看镜头,思考一下事件对你的影响。思考完再看回来,想象撕掉你名牌的人就站在面前。

  “每个人的思考不同,我也无法揣测大家当时各自的想法是什么。但剪辑时,看到大家坚定、自信的眼神,我也感到震撼。”闫呼和表示,最喜欢的是一位同学先严肃,随后又露出一个友好的微笑。他认为这正是自己和朋友们想传达的信息:你冒犯了我,我愤怒但不会急眼,咱们放下仇恨、偏见和敌对,好好谈谈。

  闫呼和认为,学校作为一个机构,对歧视和排外的思潮没有绝对的屏蔽功能。真正的进步,还是要靠整个社会价值的提升和发展。

  “我制作视频的初衷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和的对话平台。”闫呼和认为,面对歧视和敌对,最好的回应方式可能并不是叫嚣和声讨,而是沟通与相互理解。“仇恨的基础是对他者处境的无知与偏见。我的视频想要通过对我们名字渊源的介绍来突破这样的无知。我认为这样含蓄的方式也是中国人处理矛盾的艺术,我可能不会对你恶语相向,但是我的态度和声音你要看到、听到。”

  但国内竟然也有不同意见。

  网页截图:对这条言论,表态赞同者居多。

  网页截图:不同意见的网友在对话,各自有为数不少的支持者

  网页截图:并非每个“喷子”都会赢得关注

  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能看到来自“后方”的误解。虽然力挺与点赞声占绝大多数,但一颗砂子毕竟也会影响一碗饭的口感。谈及来自少数同胞的嘲讽,闫呼和多少有点情绪。

  “不少网友说——‘既然爱国,拍视频还说什么英语?’”这位内蒙古小伙儿直言,“不动脑筋的评论,我认为没有任何理会的价值。”

  他随后又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这个视频并不是针对国内观众拍摄的缘故吧。”

  对于奉劝留学生“入乡随俗”的指摘,闫呼和毫不认同,“入乡随俗就要改名换姓吗?”

  他分析,国内很多网友并没有亲身体会过针对国籍或种族的“歧视”与“排外”,也并不了解这样的社会现象在西方对少数群体产生的制度性压迫和欺凌。国内对于歧视现象的讨论并不多。不了解,不讨论,也就自然意识不到为什么留学生们觉得名牌被撕是件很严重的事情。

  “所谓出国以后‘更爱国’——是因为对祖国已有了更客观辩证的看法。”闫呼和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留学生看得到祖国的进步与风采,也看得到祖国的种种不足。我身边的同学看到中国的问题时,也并没有消极,而是更加努力地思索,将来如何利用自己国际化背景,为祖国做些什么,为这些问题带来改观。”

  “国内有些网友还认为留学生是‘卖国贼’——这个黑锅,我们不背。”闫呼和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