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人大代表为破解“钱学森之问”支招:深化教改 推动双创

发稿时间:2017-03-07 14:07:00 编辑:姜宁(实习) 来源: 中国青年网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再次提及人才战略。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李川 郭蕾 刘洪侠)12年前,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一句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由此引发国人对中国教育体制的长久关注和深思,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涵括的是对我国建国后学校难以培养出创造发明型人才的疑惑和不解,也是对于中国教育模式和体制的思索与叩问。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自2014年起又步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历史时期,对于人才的渴望和需求空前倍增,这也成为关系到科技强国、共筑“中国梦”等一系列宏远目标实现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之要,人才为先。

  3月5日,在李克强总理所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人才培养和引进专门提到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定能成就创新大业。”

  而今,在我国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双创”之势在蔚然成风之时,或许,“钱学森之问”已不再成为国家之惑、教育之惑、青年之惑。

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接受采访。精英集团供图

  从现实之惑到破解之道深化体制改革提升教育质量首当其冲

  “钱学森之问”一直引发诸多教育界人士及其他各界人士的深虑和反思,其所体现的是对我国数十年教育体制的存疑和期望。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认为,“我国高校扩招之后,学校和在校生人数大幅提升,但很多大学发展贪大求全,同质化严重,对大学、人才的评估机制机械单调,与教育的实际状况脱节。”

  翟志海表示,“家长和学生对教育存在较深的偏见,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获取利益回报的投资手段,加之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尤其中小学教育严重悖离教育的根本,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缺乏进一步追求、创造的动力,由此可见,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表征在大学,而根源却直指中小学教育。”

  当“钱学森之问”依然言犹在耳、振聋发聩之时,如何消除数十年教育思路与模式的弊病也已开始引起国家的重视和行动。

  而这些行动便是翟志海眼中近几年来国家连续推出改革措施,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的经费保障、评价激励机制、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学术规范、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所开展的为破解“世纪之问”的一系列有效举措。

  而另一种倒逼教育体制改革的情况是,从2011年开始,我国劳动力数量所占人口比例开始下降,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力的绝对数目开始下降。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转变过去30年的发展模式,从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成为摆在国家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之题。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是必然的,同时也是一种机会。“在某种意义上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供给侧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在于能够不断持续地释放人才红利。在‘十三五’规划中专门有一章就是讲人才发展战略,确立了人才发展的整体框架,这是有深刻背景的。”

  而在从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的当口,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红利,在钱颖一看来,重中之重还是教育。“说到底,人才红利要想实现,非常重要的还是教育。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经济发展阶段,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发展变化所要求的。”

  “所以说教育水平的今天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明天,它有一个时间的过程,这也更进一步说明为了实现人才红利,提高今天的教育水平是至关重要的。”钱颖一说。

  “钱学森之问”倒逼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也成为解决“钱学森之问”的根本途径。

  在翟志海看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改变应试教育观念迫在眉睫。“加大整体投入,使优质教育资源不那么稀缺,就可以缓解应试教育的极端性。但更重要的是在‘软件’方面做调整,即开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实际上现在已经处于改革当中了。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对应试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对考试制度做出了不少的改变。”

  “我认为,还是要在向学校下放自主权、学校的管理权下放给教育家、学校的学术权力要充分授予教师,以及给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几个方面来强化教育改革,才有望逐步回答‘钱学森之问’带来的困扰。”翟志海谈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接受中国青年网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蕾摄

  从创新之要到强国之基“聚天下英才”任重道远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曾多次强调。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曾说,“我们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要把最好的资源凝聚起来,发挥各类人才的智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曾说,“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说,“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认为,“我们讲科创中心的建设,科技强国的建设,其实核心关键就是有没有人才,人力资源其实是第一资源,所以怎么样把更好的人才吸引回来,更重要的是怎么样把人才稳定住,把他们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是更加之关键。”

  在李林看来,得益于中国这些年的飞速发展,事实上已经把一批非常优秀海外留学青年人才吸引回国,“一大批人才选择回国开创事业,更是要求我们用好人才,在制定政策等方面一定要以人为本,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接受中国青年网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蕾摄

  现如今国家对于人才的重视、双创体制对于人才的培养,都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感慨万千。17年前,邓中翰选择回国创业时,“钱学森之问”还未出现。

  “‘钱学森之问’,其实是质询我们国家现在能否培养创造出像钱老这样大师级、具有开创性的高端人才,我觉得我国现在正在推展形成的双创氛围,就是运用非常好的平台,能够让更多创新型人才踊跃而出。”邓中翰说道。

  在邓中翰看来,高端人才的大量涌现,说明我国多年来已经打下非常厚实的培养基础,双创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舞台。“创新创业这座舞台,不仅是我们自己培养人才的土壤,也成为吸引海外精英人才回来的土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