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一带一路”上的“隧道尖兵” “零下41度”造中国品牌

发稿时间:2017-05-19 08:55:00 编辑:秦亮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绵长的丝路,诉说着古老先人的智慧、包容与开放,叙述着沿途的风霜与故事。“一带一路”倡议,是古代与现代的交融,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这条神奇的路上,青春的印记如此鲜明,时代的号角时刻长鸣,期待与希望永远在路上!

  “一带一路上的青年之声”系列报道⑦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9日电(记者 刘尚君)“我们干的是小活儿,却是大把式。”面对采访,中铁隧道一处乌兹别克铁路隧道出口项目台车司钻班长刘文进操着浓浓四川口音如是说。

  刘文进曾参加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安琶铁路卡姆奇克隧道的建设,与他一起参加这条隧道建设任务的中铁隧道集团海外建设兵团平均年龄只有26岁。这群年轻人,担负着出口4500米的施工任务。

  如今,这条纵贯乌兹别克斯坦东西的单线电气化铁路已经通车。在西起塔什干州安格连市、东至纳曼干州琶布市,全长129公里的线路中,全长19.3公里的卡姆奇克隧道是全线的重中之重。

  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建设上的重要先期工程,这条铁路对中乌两国政治经济关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拿进度说话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刘文进表示,第一次出国干工程,他和他的年轻团队丝毫不敢懈怠。他们深知:项目成败关乎中国品牌。这第一脚能不能踢好,对企业以设计施工、机电安装总承包模式第一次走出国门具有重大意义。

  从最初的新奇、陌生到如今的沉稳、老练,作为海外项目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品牌观念”让刘文进和工友们深知使命重大。

乌兹别克铁路隧道出口项目施工现场。中国中铁供图

  业精于专,突破极限创佳绩

  修建隧道最大的阻碍来自于当地复杂的地质条件。

  “在卡姆奇克隧道的修建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大规模的强烈岩爆现象。”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乌兹别克斯坦安琶铁路隧道项目经理周校光在乌兹别克斯坦负责援建工作已经有四年,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地质条件了如指掌。

  他向记者介绍,所谓岩爆就是在隧道开挖成型后,围岩自身无任何预兆地发生爆破弹射甚至坍塌的危险地质现象。“这种恶劣地质占了隧道全长的70%!这对隧道施工安全、进度和成本都带来极大威胁。”

  周校光介绍说,铁路隧道出口正洞采用两臂凿岩台车配合机械湿喷手进行开挖支护全工序作业。台车班的主要任务是钻眼、装药、爆破。随着一车车爆破石渣运出,隧道洞身不断延伸。

  提升钻眼质量和爆破效果,是实现快速掘进的决定因素,也是最初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棘手难题。高危险系数的施工作业,更要求工友们练出过硬的“看家本领”。

  台车操作手李志军是“半路出家”。为精准掌握司钻技巧,他放弃了许多娱乐生活,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呆在宿舍翻阅相关书籍。同事们常开玩笑说,在异国他乡,“专业书”才是他最好的伙伴。最终,经过长期摸索,李志军对钻眼深度、步眼间距在不同围岩下的技术参数了如指掌,保证了爆破的最佳效果。

  司钻手刘航当时只有23岁,这位来自河南的小伙子骨子里有着家乡人的执着和勤劳。初来时还是学徒工的他勤奋好学,很快上手,在掌子面钻眼完成后,还帮忙装药连线,拆电缆、水管。

  在刘文进的带领下,每次开挖作业循环的台车行驶,定位、接水管,电缆、启动,找顶、施钻一气呵成,人手一臂准确操作,另一人观察周边岩石变化,巡视安全。

  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在工友们的相互配合下,开挖作业的循环时间大幅缩短,由过去的10个小时缩减为现在的7~7.5小时。

  “连续5个月单月开挖进尺保持在200米以上”

  “连续4个月单月开挖突破250米”

  ……

  通过不断的突破极限,台车司钻班更是创造了台车钻眼用时159分钟、装药爆破用时70分钟,平均每循环用时7.4小时,单循环最短用时5.29小时,单月开挖循环数99个,单循环进尺平均3.425米,开挖支护进尺达到343米的新纪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