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筑梦天舟:六年磨一剑 托起大国航天梦

发稿时间:2017-06-12 07:40: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2日电(记者 朱梦琪)“5、4、3、2、1,点火!”4月20日19时41分,伴随着紧张的倒计时,长征七号火箭托举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如夜幕中骤然升起的巨大红日,划破天际。

  而此时,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总装测试厂房内,天舟一号电总体主任设计师于磊和他的团队正盯着监控页面上的数据,丝毫不敢松懈。

  发射场总装电测中的专注。于磊供图

  六年磨一剑,而今试锋芒。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克难如今历历在目。“看见自己亲手研制的航天器被送上天,这一刻的心情难以用语言去形容。”激动之余,于磊的内心却又难得的平静。“六年里,经历了技术方案的反复修改和坚持不懈的攻关试验,心里也非常有底气!”

  天舟一号发射成功的第二天,于磊便立刻返回北京飞控中心加入24小时双岗轮班。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任务才刚刚开始。

  4月23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4月27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顺利实施,标志着中国正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把每一个技术指标,每一个设计方案做到极致,精益求精、脚踏实地,本身就是在践行航天梦。”于磊说。成功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如于磊一样奋力拼搏的中国航天人,秉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创造出累累硕果。每一个航天人,都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一颗螺丝钉,披星戴月、逐梦而行。

  靠谱的电力“大管家”

  距离天舟一号发射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于磊和他的团队正为第二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做最后的准备。

  被称为“太空加油”的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是“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的“绝活”之一,也是此次任务的最大亮点。“这次天舟一号最大的成功就是完成推行器补加,还进行了很多关键技术的验证,比如高速信息系统及能源技术,这些关键技术得以验证为将来空间站的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在于磊看来,天舟一号是一个全新的飞行器平台,而这种新,体现在各个技术细节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货运飞船系统电总体主任设计师于磊。于磊供图

  刚过而立之年的于磊,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货运飞船系统电总体主任设计师,承担着天舟一号的电总体设计工作。

  于磊将自己的团队比喻为电力的“大管家”。从能源系统、信息系统、软件顶层设计再到电磁兼容性设计,简单来说,只要与航天器电力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是电总体的管辖范畴。

  回忆起刚接到天舟一号研制任务时的心情,于磊坦言,压力很大。“我作为型号主任设计师,第一次面临这么大的挑战。”六年时间,看似漫长,但就飞行器研制而言,时间却异常紧迫。“我们要完成方案阶段、初样阶段、正样阶段完整周期的研制,很多工作时间点都是倒排的,而且很多都是新的开创性的工作,不能出现任何纰漏。”于磊深知,天舟一号作为重点型号,时间紧、任务重。

  虽然已在航天领域工作10年,于磊却仍旧觉得自己“经验不足”。老主任设计师刘宏泰特意找他谈心:“当面临一个复杂系统的时候,要从顶层思路上缕清头绪,找准需求,不要上来就蛮干,否则很容易陷入细节中却达不到预期指标。”前辈的鼓励和点拨,让于磊仿佛吃了颗“定心丸”。“这种将工作分解从而实现的过程,正是前辈们常说的‘系统工程’。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具体工作、带领团队和工程实现都大有裨益。”于磊认为,这就是航天人的传承,“任何一个型号的成功,都是凝聚着无数人付出与汗水。”

  航天人的“工匠精神”

  无论是100伏高压全分散配电系统和高压锂电池的应用,还是货船“天基”为主的测控体制和内部以太网高速信息系统,再到针对载荷单独规划出供电、信息流,从强电到弱电,电总体团队要建立的,是一套套全新的电子和信息系统。

  于磊认为,天舟一号研制任务难度最大的就是新技术的验证。“天舟一号采用的很多技术都是从无到有。比如新的供电体制要比之前的传输效率提高了至少将近百分之八个点,而新的供电体制面临着供电方案的变化和器件设计的支撑,需要进行大量的突破性实验工作。”

  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于磊却信心满满,他说,这种信心来源于“给力”的团队。“在天舟一号研制队伍里面,有一个‘给力’的团员先锋队,我们的团员先锋队都是年轻的小伙伴,平均年纪不到三十岁,难度越大的工作他们越是冲在前面。”

  转运过程中的保驾护航。于磊供图

  天舟一号正式发射前,需要在文昌发射场进行数据量比对工作,既要将发射场的测试数据与北京同期类型数据进行比对,还要将所有产品的数据与历史产品数据进行联合比对。一万多个测试数据,一万多条数据曲线,整个团队连续奋战了好几个白天黑夜。天舟一号发射那一刻,每个人心中都充满底气,这种底气来自于平日的每一份精益求精,来自于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

  由于天舟一号采用了新的供电体制,供电系统方案和设备供电接口都是全新的状态。几百台设备,如何去判断加电状态?“为了在首次加电前彻底放心,团员先锋队的王宏佳带领大家编制了一本一百多页的测试细则,把整船一万多个接点的测试评价方法全部涵盖在内,一干就是几个通宵。”这样的加电测试,陆续又做了多次。于磊自豪地说:“从最初开始,整船加电就很让人放心!”

  团队副主任设计师李光日,负责整船飞行程序的研制,上万行飞行程序控制着飞船在轨的任何一次动作;总体电路负责人王林涛和李慧军负责整船电缆网的研制,成千上万个电缆接点更是飞船的每一根神经……“我们的工作需要很细致,容不得半点差错,加班是家常便饭。”自2015年11月初到2017年4月,整船加电超过1900小时,平均每天10个多小时背后,是长期连续无休、每天超过12小时的工作,而这只是电总体工作的一部分。于磊说,只要货船连着一点电,他的团队就一定在。

  仰望星空必先脚踏实地

  2015年底,于磊的龙凤胎儿女诞生。陪伴了妻子两天,于磊就匆匆回到岗位。“我们结婚时正值天舟一号方案阶段,我请了几天假办婚礼,到现在还欠我妻子一个蜜月。”说起家人,于磊满心遗憾。他告诉记者,平时很少与妻子一块儿吃饭。“我们的工作是涉密的,我只能告诉她我在加班,不能告诉她我在干啥。”

  上有老下有小,这是天舟一号研制团队的年轻人们面临的共同难题。团队中负责软件和系统电磁兼容设计的王静华和孙犇,一方面是孩子刚出生,嗷嗷待哺,一方面面临型号转阶段,正是最忙的时候,为了工作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大家平时工作忙,走的都很晚,碰到试验任务和紧急情况,甚至通宵工作,这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在于磊的印象中,自己几乎没有休过完整的假期。“我们团队成员牺牲假期的太多了,习以为常,大家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保证型号成功。”

  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后,电测现场工作人员合影。于磊供图

  遨游太空,探索外星生物,回想起自己儿时对太空的憧憬,踏入工作岗位后,于磊更加明白,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万丈高楼平地起,空间站、火星探测,每一次技术的发展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对于于磊而言,这种脚踏实地的充实感正是从事航天事业的魅力所在。“航天事业就是一个平台,它对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都是很难得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人秉承平常心,将严格和细致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于磊始终觉得,作为一个年轻的航天工作者,自己赶上了好的机遇。“工作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切切实实地发展,以前不敢想的创新技术、创新指标,现在一个一个的攻克和实现了。”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重视,为年轻人们提供了一个尽情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新技术的运用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的航天事业必将产生更多的创新火花,发展空间大有可为。”

  欢迎拨打“青年之声”新闻热线010-57380782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qnzsbjz@163.com;关注“青年之声”微信公众号(ID:qnzs20150428)、“青年之声”官方微博@青年之声,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系列报道: 

  【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①“军改”心声:小个体聚大力量 强军梦有底气 

  【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②村官扶贫“放下脸迈开腿” 政策利好保民生蕴能量 

  【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③非遗传承脱贫增自信 推动热贡艺术走向世界 

  【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④农村福利院旧貌换新装 为人口老龄化减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