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天路哨卡昆仑“神兵”:用绿色青春丈量信仰海拔

发稿时间:2017-06-13 07:25: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武警青海省总队二支队十七中队战士毛生元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 摄

  中国青年网格尔木6月13日电(记者 卢冠琼 通讯员 王金兵 史彦宾)“我叫毛生元,看起来像汉族同胞的名字,但其实,我是藏族人。这是上学的时候,家人给我取的。从小我就向往军营,梦想能够穿上军装成为军人,保卫国家!”“记者老师,你看过《士兵突击》吗?你可能不相信,这个电视剧的剧本,我看过7遍!我们十七中队,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6月的昆仑山,依旧风雪弥漫,寒气袭人。初上4800多米的高原,记者不得不一边吸食氧气一边进行采访。这里的空气含氧量仅有海平面的50%,行走步履稍快就会令人头昏脑胀、胸闷气喘。在采访过程中,这名始终带着灿烂微笑的藏族小伙儿给人留下了温暖且深刻的印象。在他的笑容和故事里,记者认识了一群了不起的昆仑“神兵”!

  毛生元所在的武警青海省总队二支队十七中队,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担负着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守护的重要任务。中队的两个哨位,海拔分别为4868米和4772米。这是我国武警部队海拔最高的两个固定执勤目标哨位,有着“云端哨卡”的美誉,更是被世人称为“生命禁区”。心肺扩大、血液粘稠、胃肠动力不足等高原性疾病时常威胁着战士们的健康。

  条件如此艰苦,为何还选择来到这里?作为藏族同胞,毛生元对于青藏铁路的意义体会更深。自2006年青藏线开通运营以来,承担着75%进出藏旅客和物资的运输保障任务,拉动青海、西藏GDP总量年增长10%以上,成为青海、西藏两省区人民走向团结、幸福、和谐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金桥”。在毛生元看来,能够在环境恶劣的昆仑山上“执勤守隧”,护卫天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玉树地震时,我刚上高二,一批批‘迷彩’的到来,给藏区人民带来了希望。那个时候,中队的许多班长们都参加了抗震救援。用手刨,指甲盖掉了,也不知道痛……军装,就是人民心中的安全感。”2016年从渤海大学毕业后,毛生元没有放弃自己的军旅梦。“新兵下连前,我偶然听了一场杨富祥中队长的事迹报告,就下定决心,主动申请来昆仑山了。”毛生元说,他想把这份安全感,送给进出藏区的每一列火车,每一个行人。

  忠诚信仰不抛弃:一年只两季 青春在云端

  走进高原,探访武警青海省总队二支队十七中队,在距离营区百米开外,记者远远地就望见营区四周昆仑雪山上,错落有致地镶嵌着:“茫茫雪域写忠诚,丹心如虹映昆仑”、“高原缺氧虽辛苦,甘洒热血向天路”等激励人心的标语。让人尤为瞩目的,是营区门前山坡上,一幅由大小不一的石头铺就而成的巨幅中国地图。

  武警官兵在高原山坡上铺就的中国版图,“祖国在我心中”。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 摄

  在采访中,记者还见到了在新兵连时给毛生元带来强大榜样力量的中队长杨富祥。杨富祥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这些石头,是几代官兵从149公里外的格尔木运菜时,一点一点捎上来的。

  11年前,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第一批官兵来到这里。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白天站岗执勤,晚上建设营区,硬是在高原戈壁上扎下了根,给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上勤之初,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官兵们为表明坚持扎根高原的决心和勇气,在营门口用建筑营区剩余的砖石,勾勒出一幅中国地图,并用砖石铺写了“祖国在我心中”几个大字。杨富祥介绍,此后,每年新兵下连,中队都会组织新兵修缮地图,以此激励一代代官兵扎根高原、无私奉献。

  “砖石变成了从格尔木拉回来的各种石头,大家拿脸盆一盆一盆地往上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用锤子削进山坡里,然后底下用铁丝一道道地固定,确保雨雪天气时,它们不会掉下来。”昆仑山高寒缺氧,即使是在六月,也会狂风大作、飞雪漫卷,中队里的官兵们常常笑言,这里一年只有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杨富祥在采访中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这幅地图现在已修扩成70余平方米,成为了这荒凉雪山中,官兵们的信仰寄托!”

  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7月上勤起,杨富祥就扎根在青藏铁路。近11年来,他从海拔4050米的三岔河到4533米的沱沱河,再到4868米的昆仑山,一路越走越高,从未离开过青藏铁路守护线,被官兵们誉为“青春在云端打转”的队长。

  “我和媳妇儿2009年9月26日经人介绍结的婚,我喜欢她,她也喜欢我。媳妇儿孝敬父母,也很支持我的工作。”2010年9月16日,在担负青藏线沱沱河设卡勤务时,家人突然打电话告诉他,爱人在上班途中不幸遭遇车祸。“那是我们结婚快一周年的日子”,待杨富祥完成任务赶到医院时,才得知妻子的左腿已被高位截肢。

  “你在山上已经很苦了,我不想拖累你!我们离婚吧!我……”妻子的话让这个一向坚强的汉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将妻子紧紧地搂入怀中,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坚决不会离婚,他知道,自己亏欠妻子的是一辈子。

武警青海省总队二支队十七中队队长杨富祥。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 摄

  让杨富祥感到无比愧疚的还有自己的孩子。前年探亲回家,他一进门就主动要求去接儿子。到了幼儿园,杨富祥却傻了眼:由于长年不在家,儿子把他当成了陌生人。“孩子那时候三岁,说话还不利索,对我充满陌生,不肯跟着我走,对我又踢又打……”丈夫接孩子许久未归,妻子不免担心起来,独自坐着轮椅赶来了。看着残疾的妻子和不愿跟他回家的儿子,杨富祥的心像针扎一样疼,泪水渐渐模糊了他的视线……

  “你在山上守着国,我在山下守好家!”知道那身军装的意义,更不忍丈夫为难,妻子张小红一次又一次的鼓励让杨富祥充满动力。回忆起一同走过的艰难困苦,杨富祥一脸的心疼与甜蜜,他告诉记者,“结婚8年,我俩几乎没有吵过架。我答应了她,就一定不能让她失望!”

  精武强能不放弃:生命有禁区 使命无绝地

  藏族小伙儿毛生元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吸着氧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哨的经历,更忘不了的是,那次下哨后,发生的事情。“换岗时,正好遇到饭点。我下哨后先去了趟厕所,回来后有点晚了。等我到了食堂时,其他班都差不多吃完在收拾了,我们班班长却带着班里的战友一起在等我吃饭。”“那时候,心里特别温暖。”毛生元告诉记者,他后来才知道,班长张浪(二期士官)多年来一直有这样的习惯,“担心下哨的人来晚了吃不饱,所以总是带着大家一起等。”

  “生活上关心帮助我们,训练时,又非常严格。”在毛生元眼里,班长张浪令人十分敬重,“他当了8年兵,有着‘风雪神枪手’的绰号,很多新班长都是他带出来的。”

  白茫茫一片的昆仑山上,三只随风摆动的彩色气球显得格外扎眼。“砰!砰!砰!”随着三声枪响,眨眼间三只气球纷纷被击破。这是老班长张浪在给战士们传授射击技能。中队驻地常年风雪交加,而且地形复杂,要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练就过硬射击本领,无疑要下一番苦功夫。

  射击讲究一个快、准、稳,而在风雪天气,保持身体稳定、据枪稳固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练习臂力、腹力,张浪每天都要抓举20公斤重的哑铃100次;为了练习据枪的稳固性,他在枪管上放弹壳、在枪身上绑上盛满水的军用水壶,一举就是10分钟;为了练习瞄准,他空枪定眼瞄看目标一看就是几分钟,眼睛一眨也不眨;为了练习专注力,他在冰天雪地里穿针引线,常常是泪眼模糊。轮换下山后,能够在靶场进行训练,他更加注重精益求精,每射击一次都会在自己准备的“缩小靶”上用红笔点上弹孔,把成绩记录下来,查看命中靶位置、射弹散布状态。在枪支分解结合课目中,手指流血、指甲脱落,他仍旧忍着疼痛埋头苦练。“把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这是张浪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值守昆仑隧道的中队官兵深知:在环境恶劣的昆仑山上“执勤守隧”,使命光荣,光靠满腔的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方能确保遇有突发情况从容应对、处置无失。

  中队官兵一边吸氧一边进行体能训练。通讯员供图

  几年来,中队官兵群策群力摸索出了由室内到室外渐进性适应训练、用雪洗脸擦身极限耐寒训练和冰雪地追捕、格斗、射击等恶劣天候实战化专项训练“三种训练模式”。邀请高原运动训练专家来队指导,探索出了“吸氧练适应、减氧练耐力、断氧练提高”三步循环训练法,总结出了高原心率测量体能训练法,按照“强度×时间”科学计算训练量,有效防止了训练量“过”与“不及”的问题。

  生命有禁区,使命无绝地。2015年10月的一天,队长杨富祥带领官兵在铁路沿线进行训练。在巡逻途中,官兵需翻越两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山上没有路,坡度都在50度至70度之间,官兵只能手拉着手,凭着经验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慢慢挪动。

  刚到半山腰,原本晴朗的天空却渐渐暗了下来,风越来越大,空中开始飘起了雪花。“不好!是暴风雪。”在雪山上遭遇暴风雪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官兵们全都绷紧了神经,严阵以待。

  在暴风雪中,人根本站不稳,但茫茫雪山上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躲避风雪的地方,大家只好围聚在一起,趴在地上,尽可能地减少风雪的侵袭。

  狂风大作,仿佛要把空气都吹走,缺氧越发严重了;严寒也在考验着官兵的意志,身体似乎也因为寒冷而渐渐发麻,只好全身用力,获取那一丝的热量;狂风卷起雪粒直往脖子里灌,大家紧紧地掐着衣领、捂着棉帽……

  风雪稍稍减弱了些,官兵们纷纷抖落身上的积雪,但战士姜其亮却坐在地上不愿起来:“队长,我想睡会儿!”杨富祥急了,含着泪恳求道:“不能睡啊!睡了就再也起不来了啊!”

  那天,小姜是在大家的搀扶下走回营区的。但第二天,他又跟着队伍巡逻去了。

  记者了解到,自2006年7月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上勤近11年来,中队官兵有效处置铁道险情367起、无人区巡逻12万多公里、热心救助群众1363人,精心守护11多万趟列车平安穿行。

  武警青海省总队二支队十七中队二号哨位官兵敬礼道别。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 摄

  采访当天,风雪渐大,记者们不得不提前撤离哨位。驱车将离,官兵们聚集在标识有“海拔4868米”字样的“忠诚石”前,敬礼道别,并唱起了队歌:“那年我来到昆仑山下,当兵走上云端的哨卡,不管是春秋还是冬夏,这里永远飘扬着雪花。青春的浪漫在雪绒花前,士兵的风流在关山月下,这条通向远方的天路,就是我为你捧起的哈达。任寒风吹过绿色的记忆,让雪山见证信仰的海拔……”

  民族脊梁,与天地的苍茫融为一体,远远望去让人心生无限敬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