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兴国之举强军之策 习近平画出最美“军民融合”同心圆

发稿时间:2017-07-11 08:47: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6年 10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宋晨)“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谊深”,军队自人民中来,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存,军民始终亲如一家,“军民融合”如是也。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做了诸多关于“军民融合”思想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时代命题,开辟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境界,为“军民融合”画出了最美同心圆。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015年3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秘书长于川信。本人供图

  “军民融合做为一个全新的、大家还处于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领域,当前一个时期,概念的具体化和形像化显得尤为重要。”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秘书长于川信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军民融合是军民双方在相关基础建设、力量布局、资源利用、系统管理、安全监控等过程中,通过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标准、条件等方面的一体实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成果互惠互利。

  习近平于今年6月20日下午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三个“重大”充分说明了习近平对“军民融合”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对军民融合如此关心重视?于川信说,这与他对科技强军、协同发展的深刻认识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无关系。

  “‘军民融合’满足国家安全之需、满足国家发展之需、满足国家创新之需、满足国家现实之需、满足国家未来之需。”于川信认为,“军民融合”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军的大战略,肩负着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双重使命,是举国工程、世纪工程、民族工程,是国家各个方面发展的必要因素。

  努力形成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格局

  习近平曾指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科学判断历史方位是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本前提。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准确判明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于川信认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军地双方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多形式、更深程度上实现全要素整合、多领域统筹、全局性规划、高效益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高度统一,打造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是一个紧密衔接、不断递进的发展完善过程。

  于川信告诉记者,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下,军民深度融合新格局也渐次展开: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上线运行,民参军门槛降低,各地开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

  “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也进入崭新阶段: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厘米级定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三代战机首次在高速公路成功起降、大数据频频应用于国防科技创新、空军与清华大学联手培养飞行员……”于川信说,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近年来,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防实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于川信指出,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还处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

  “其主要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跟不上,二是还存在体制性障碍,三是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四是还存在政策性问题。”于川信说,这些问题是目前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只有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和勇气,加快推进,才能不负人民和国家的重托。

  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创新之路

  纵观当今世界,军事力量的较量,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较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抓紧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推动社会加速发展中具有巨大杠杆作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不难发现,正是科学技术推动了“军”“民”从分离走向融合。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生产力落后,军民不分,生产工具便是战时使用的兵器。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兵器开始从生产工具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独立的军事组织,军民逐渐分开。进入工业时代后,军事技术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军民界限更加明显。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快速发展,军民不断分离的趋势出现了重大转折。所谓的军民分离,不是绝对的分离,而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进入信息时代后,军民开始走向融合,而且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最初的融合主要集中在武器装备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四大领域,而且只是初步融合,但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融合正逐步走向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对此,于川信说,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径规划,同时也是顺应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新军事革命发展的潮流所需。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推动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探索,为我们当前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启示。”于川信说,总体而言,就是要画好“三张图”:战略统筹的“规划图”、规划落地的“施工图”、推进实施的“保障图”,需要军地合力,军民同心,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将军民深度融合推向更高层次。

  兴国之举,强军之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军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路子,把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领域全过程。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国家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统一,综合运用规划引导、体制创新、政策扶持、法治保障以及市场化等手段,最大程度凝聚军民融合发展合力,发挥好军民融合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支撑拉动作用,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