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志愿者曲秀杰:七千里支教路 用青春谱写民族情

发稿时间:2017-08-19 20:53:00 编辑:王冬伟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曲秀杰(中)纠正学生们军训姿势。受访者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9日电(记者 张群 实习记者 刘一梦)“老师,你到家了吗?看到同学们把与你拍的毕业合照发在群里了,因为我生病回家了,没有和你合影,有点不开心。你还会回来吗?我会想你的。”6月25日,曲秀杰从新疆支教回来的第三天,收到了来自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预科一班学生叶尔盼·孜比布拉的问候。

  曲秀杰是北京科技大学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2016年7月,她与研究生支教团的9位同学一起,来到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新疆昌吉州,进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当地教育,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青春接力行动。

  39个小时的火车,约3500公里的距离,从海滨城市山东青岛,到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城市乌鲁木齐,在从小在海边生活的曲秀杰看来,与58名少数民族学生在新疆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不期而遇,是青春中最特别的缘分,也是一年支教时间里,最值得铭记的时光。

  新身份 58名少数民族学生班主任

  刚到学校分配工作,曲秀杰被问是否愿意担任少数民族预科班的班主任。

  “预科班由少数民族学生组成,先学习一年基础汉语,参与基础汉语等级考试(MHK)后,再进入专业班学习专业知识。”曲秀杰告诉记者,其实最开始并不了解预科班,“我当时想,担任大学的班主任应该没什么难度,那就试试吧。”

  这一“试”,就让曲秀杰与58名少数民族同学结下了浓浓的师生情谊。

  秋季开学第一天,曲秀杰陆陆续续接到来自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的58名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

  “学生中有些几乎没有汉语基础,我也不懂少数民族语言。”曲秀杰说,因为语言障碍,当时连告诉他们宿舍在哪个方向、如何领生活用品、如何去教室等简单的沟通都成为困难。

  当天,一位来自南疆的父亲将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儿送到学校,并且一定要见到班主任,曲秀杰找到学生会主席艾麦尔江帮助翻译沟通。

  “这位父亲最后掏出一沓皱巴巴的钱交到我手里,说孩子不会用银行卡,不会存学费,让我帮忙替她保管好。”曲秀杰告诉记者,这让她感到诧异,也颇为心酸。

  “我当着大家的面接过钱时,心里觉得沉甸甸的……”当时,曲秀杰意识到,这位父亲代表的是很多有同样心理的父母,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上学是件极其重大的事,她不能辜负家长的这份信任。

  预科班班主任更像是初中高中班主任,事无巨细,而曲秀杰的支教生活也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她说:“既然选择支教,就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量去帮助学生,希望通过自己能为他们改变一些事情,打开他们看向外界的窗口,去感受差异、感受不同、感受多元。” 

开学第一天与来报道的同学们相识。受访者供图

  贴桌签 尊重学生记住复杂名字

  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曲秀杰忧虑过学生的刁钻提问会答不上来,担心过自己的学识不够难以让学生信服,想象过如何去融入他们、与他们交流……但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如何记下预科班里58名学生的名字成为了首个难题。

  “他们的名字是由自己与父亲的名字组合而成,若只喊他们自己的名字,那重名的很多;如果算上父亲的名字,这样一来名字就很长,对我来说没有规律可言。”曲秀杰笑着说,其中一位同学叫穆乃外尔罕·麦提阿孜,当时重复了很多遍,才能流畅地叫出来。

  曲秀杰介绍说,以前有老师认为学生们的名字比较难记,于是将学生们进行编号,用数字代替学生名字,但是这在她看来,并不是融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最佳方法,也有失对学生的尊重。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尽快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曲秀杰想出了“贴桌签”的方法。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片,写上各自的名字贴在课桌左上角。

  “在班里巡视的时候,我都会一遍遍记人名,将每个人与名字对照起来。”曲秀杰说,因为自己不懂维语,并不能联想“古丽”是“花”的意思,所以只能用这样笨拙的方法去反复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渐渐地,“伊斯砍得尔”、“穆乃外尔罕”、“古扎丽阿依”……58名同学的名字曲秀杰都能熟记于心。

  除了班主任工作,曲秀杰还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任课老师,“刚开始我是一板一眼地给他们上课,后来发现学生的反馈并不好,课堂很容易变得很枯燥。”

  怎么才能将这门思修课讲好,让学生愿意去听呢?曲秀杰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是法律,于是,结合所学法律专业的知识,每次上课前,她都将近期社会热点事件分享给学生们,先进行讨论,利用所学专业选择一些既与上课内容吻合还很实用新颖的法律案例来配合讲解、延伸思考。

  “在公园里,四岁的女儿要去洗手间,一位三十岁的父亲是该带她去男卫生间还是女卫生间呢?”这个话题一抛出,立刻燃爆了学生们的讨论热情,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

  曲秀杰告诉记者,这种课程形式让同学们开始有了自主性与参与性,依据所上课程内容,探讨其中关键点,也能让同学们更加辩证地思考问题。

  润无声 是老师也是姐姐

  “老师,不要让玛依努尔(化名)扫雪了。”去年12月的一天,曲秀杰收到班长发来的信息。

  玛依努尔是曲秀杰的一个学生,家庭条件不好。“新疆的冬天,雪下起来特别厚,但她一直只穿着一双网面单鞋,脚都冻肿了,衣服也格外单薄。”对于玛依努尔情况,曲秀杰是看在心里,疼在心头。 

曲秀杰(前排右二)与学生们一起扫雪。受访者供图

  了解情况后,曲秀杰立即召集研究生支教团的其他队员,并联系亲朋好友捐出闲置衣物。细心的曲秀杰担心直接将衣物捐助给玛依努尔,会伤及她的自尊心,于是,在某天下课后,将玛依努尔与另外一名学生叫到自己的宿舍,让她们挑选一些合适的衣服穿。

  “同学们不太会网络购票,每次买火车票时都需要请假,还要起很早去火车站等着排队,才能抢到一张票。”曲秀杰说,“当时我就觉得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为了减少学生们买火车票的障碍,曲秀杰将学生们的购票信息收集起来,逐一输入自己的手机购票账户。“如果哪位学生需要买票的话就来找我,我在网上买好后,只要去现场取票就行。”至今,曲秀杰的手机里,还存着学生们购票的信息。

  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本就与学生们年纪相仿的曲秀杰,在学生们眼里是老师也是姐姐,同学们逐渐称呼她为“秀姐”。

  结束支教离开新疆的那天,学生们早早地在乘车地等待着与曲秀杰道别。她说,自己从来没有在学生面前哭过,但与学生们挥手的那一刻,眼泪还是没有“绷”住……

  “他们是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我是他们大学第一个班主任。”在曲秀杰看来,这是一种特别的缘分。” 

北京科技大学第十八届新疆支教团。受访者供图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是每一个支教者心中的执着与情怀。曲秀杰告诉记者,从踏上支教之路的一刻起,纯粹、无憾,就是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如果有机会重新来过,自己还是会选择支教这条路。

  欢迎拨打“青年之声”新闻热线010-57380782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qnzsbjz@163.com;关注“青年之声”微信公众号(ID:qnzs20150428)、“青年之声”官方微博@青年之声,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