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青年之声看两会】
“非遗瑰宝”亮相部长通道 代表青年话传承“觅良方”

发稿时间:2018-03-10 12:40:00 编辑:李晨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秦亮 王冬伟)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当记者问到如何看待川贝枇杷膏等中医药走红美国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这样回应,“不仅是止咳糖浆,还有很多好产品可以走向国际”,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并建立了一批“走出去”的合作基地。 

  3月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图片来自中新网 

  据报道,美国遭遇近十年来最强的流感侵袭,一种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枇杷膏在美国迅速走红,在各大网站和药店卖到脱销 

  中华“非遗”魅力四射,除了中医药,还有哪些早已火遍全球?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又是怎样为非遗传承“支招”的?而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青年对于推广非遗又有哪些建议与想法? 

  “国粹”魅力有多大?百年前圈粉海外 异国青少年爱上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级的“非遗”。 

  2010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已有近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京剧更是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中国派遣京剧团赴世界各地访问演出,梅兰芳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以精湛的技艺向外国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地不断掀起“京剧热”。2000年,日本樱美林大学经文部省批准开设了中国京剧课程,通过舞台实践教授京剧并计算学分。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共同建立了全球第一家戏曲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年轻人爱上了京剧。 

  来自阿根廷的外国人功必扬(Brian),专程拜师学艺,立志成为“洋”贵妃。他跟着小老师,一招一式都学得有模有样,眉眼如画恰似美人顾盼生姿 

 

  阿根廷青年功必扬(Brian)学习京剧。图片来自长江云 

  在美国,很多公益组织和文化教育机构都纷纷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学生学习京剧更是形成热潮。9岁的拉克希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孩子,之前她跟随妈妈来过一次中国,随后便深深爱上了这个东方国度。她说,“京剧的衣服太美了,让我觉得像个公主!” 

  美国9岁小学生拉克希米为京剧着迷。央视新闻截图 

  中国功夫名扬海外 驰骋80多个国家地区 

  咏春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流派,以短小精悍著称。功夫巨星李小龙因拍摄咏春拳动作电影《龙争虎斗》而大受关注,成为美国青少年的功夫偶像,令中国功夫扬名世界。叶问,作为李小龙授业恩师,更是原本秘而不传的咏春拳调整为简单通俗、显浅明了的教授方式,开宗立派,成为一系名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传承人郑祖杰。图片来自东南网 

  郑祖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第八代传承人。在他看来,咏春拳的拳理、技法巧妙科学,实战性强。郑祖杰在认真专研习武的同时,认识到这个武术是属于国家的文化瑰宝,应让它走得更远,决心不遗余力地传播和传承咏春拳。从2008年起,他不断推动咏春拳列入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进程。2014年,咏春拳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咏春拳习练者已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拳种之一。 

  传承非遗 代表们各抒己见觅“良方” 

  “非遗资源种类繁多,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在校园传承,应该把那些在国内外有影响、推广性较强、在当地有群众基础的重点项目、本土项目纳入教育教学之中。” 全国人大代表、蔚县周淑英剪纸艺术馆馆长周淑英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了“非遗进校园”项目须有选择性。 

  全国人大代表、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张汝财则提出,鼓励民间艺人自学成才、打破现有的传承壁垒,将有利于解决“师徒制”培养“非遗”传承人的弊端,探寻行之有效的传承模式,营造全民学习、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环境与氛围。 

  2016年在泰国展出的周淑英《龙行天下》剪纸作品。图片来自新华网 

  用竹编技艺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90后代表杨昌芹,带着赤水竹编水杯登上了 “代表通道”,为家乡的非遗瑰宝“打call。在她看来,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脱贫致富,须深挖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资源,“这样远比用金钱帮助他们更有意义”。而她正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 

  杨昌芹手握精美的竹编水杯自豪地说,“通过培训,手拿锄头的农民也能编制这样一个工艺品,编一个就能得100元收益。我们村80%的人住上了小洋楼,60%的人开上了小汽车。”  

  3月5日,杨昌芹在两会“代表通道”上向记者展示赤水竹编水杯。图片来自国际在线 

   “创新是抓住年轻人眼球的唯一途径” 青年之声网友辣点评 

  网友公卫-夏锋俊则表示,随着非遗的宣传推广越来越接地气,他对中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有信心。 

  “创新应该是抓住年轻人眼球的唯一途径。”网友_68365在青年之声互动话题下犀利点评。 

  在“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的两会互动话题【#青年看两会#如何让“国宝非遗”在青年中间火起来?】下,还有很多这样来自青年网友真诚、率真的留言。 

  网友2868说:“希望国家能多制作一些像《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电视节目吸引青年人。”对此,网友井冈山大学戴心远也表示认同:“中国有好多别的国家抄也抄不了的好综艺,可以用这些弘扬非遗。” 

  大多数网友在留言中都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结合提出建议,希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宣传能更加注重“创新”、“融入时代精神”、“添加当代文化元素”、“在青年人喜爱的平台上推出”,并希望能借鉴《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节目制作经验,打造一批经典的非遗综艺节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动、深入、有力的宣传,使“非遗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也有网友建议,现有的“非遗进校园”项目不应仅停留在普及知识的层面,还应该上升到学科、专业高度,将非遗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给予传承人学历学位认证。教育和就业政策上的真正倾斜,才能鼓励引导更多的年轻人主动加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