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非遗传承关键要吸引年轻人

发稿时间:2018-06-15 07:28:00 编辑:曼文娇 来源: 光明日报

  6月9日是我国的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据报道,非遗日期间,37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在全国多地同步开展,共同诠释“非遗让生活更美好”。

  非遗是以非遗传承人为创造主体的,以文化产品为表现形式的,应用于生活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整体。我国目前进入联合国名录的非遗共有34项,包括中国活字印刷术、京剧、端午节等。经过多年的社会关注和公共讨论,在非遗保护中树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

  氛围大好,成绩有目共睹,但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严峻现状让我们有更强烈的紧迫感。口传心授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式。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3000多人,但该群体大多年岁已高、后继乏人。传承人年龄断层,意味着非遗有失传的风险。因此,要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大力培养青年传承人。

  此外,加强非遗保护工作,还有必要摸清家底,更加细致地做好非遗普查工作,尤其对于急需抢救的重要非遗,要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以政府各级文化单位主导的保护工作。在联合国名录中,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就有6项,包括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麦西热甫、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对于这些急需保护的非遗,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做好保护抢救工作。在保存方面,可以考虑用纪录片的方式进行抢救式记录。

  非遗保护需要政府主导,非遗生长更需要群众土壤。非遗的保护不是目的,就长久来看,在保护的同时,需要思考如何让非遗活起来,如此才能让其真正具有生命力。让非遗生活化,首先要让更多的人对非遗有概念、有认识。非遗如何能有内生的延续力?最根本的就是与当下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广大群众是非遗的继承者,光靠少数的非遗传承人,非遗始终是影响有限,唯有人人都成为非遗的见证者、传承者和实践者,非遗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就年龄层来说,非遗的传承,年轻人是关键。只有让年轻人了解、接受和喜欢,非遗才能经受时间考验,具有持久生命力。因此,非遗如何吸引年轻人,让年轻人了解并爱上非遗,应当成为当下工作的重点。

  主流媒体应加大非遗传播力度,借力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东风,推出一系列品质精良的以非遗为主题的节目,让年轻人认识和了解非遗。近日央视综合频道首播的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善用新媒体,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年轻人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社交沟通平台。针对青年群体,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如短视频、VR、直播等,尊重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制作出活泼新颖的新媒体产品,并进行有效率的平台投放,让非遗引爆社交媒体。这方面,之前大获成功的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大力借鉴。

  非遗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鼓励非遗走进校园。相关院校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讲,通过开设讲座、授课等多种灵活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高层次的非遗人才,让非遗和科技相结合,迸发出新的活力。在产业方面,部分非遗可以转化成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拉动非遗的持久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让非遗真正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只有当年轻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非遗才能不断蓄势,爆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作者:刘晓燕,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