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马铖明:重走抗联路,寻找杨靖宇

发稿时间:2018-10-02 08:09:00 编辑:王冬伟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马铖明

  9月,凉秋伊始,也是众多大学生新学期的开端,但今年的9月对我来说又有了一层特殊的意义——我与新华社记者一同踏上吉林大地,顶着风雨走进深山密林,寻访我的曾祖父杨靖宇战斗过的足迹。

  作为杨靖宇将军的曾孙,我对他的印象更多地停留在书本中勾勒的人物形象,伟大却又模糊,只能描绘出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在寻访过程中,我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为东北大地抗争的先烈,他波澜壮阔、苦难卓绝的一生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

  在“梦”开始的地方初走抗联“路”

  抵达长春后,我与早已在机场等候的记者们驱车前往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就是在这里,杨靖宇将军开启了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自由这一梦想而进行武装抗日斗争的传奇。

  刚刚抵达红石砬子山脚,我们就遇上了滂沱大雨,但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上山的决心。与抗联将士们经历的艰辛相比,如今这点困难又算什么呢?换上厚重的雨衣,一行人向着山上的密营遗址出发。

  山中没有专门修建的台阶或是栈道,有的只是人们长年累月踩出的小路。土路在雨中变得泥泞不堪,稍不留神就是一个踉跄,十分危险;湿滑的石头和暗河河道挡在路上,让人在山间寸步难行。仅仅是山中雨季就坎坷至此,不难想象杨靖宇将军的部队在各种极端天气下与敌人周旋时面临着怎样的劳苦。

  磐石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秋虹在路上为我们讲述了曾祖父在磐石的峥嵘岁月,也领着我们见识到一种特色的“建筑”——密营坑。她告诉我们,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土坑就是抗联战士搭建住处的地方。普普通通的土坑,上面盖上简陋的木顶就建好了,这种建筑可以说是“冬冷夏热”。夏日的酷暑和蚊虫,以及东北冬天近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低温,无不是对人体极限的考验。

  下山后,从小听着抗联故事长大的孙世东老人拿出热气腾腾的玉米款待我们。他对我讲,杨靖宇将军把党的部队比作灯芯,把人民群众视为灯油。他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在磐石谱写了一段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正是对人民的热爱,让杨靖宇将军在东北大地站住了脚跟。

  在磐石的旅途虽然劳累,但是却为这次寻访揭开了完美的序幕。我开始深入地了解东北这片抗日文化浓厚的热土,全身心投入到那段令曾祖父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逐梦”旅程。

  深山密营中品尝“抗联饭”

  伴着清晨的阳光,我们步入位于桦甸市的红石国家森林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杨靖宇的雕像。在将军的“注视”之下,蒿子湖密营纪念馆馆长吴艳滨带领我们寻访密营,见证曾祖父和东北抗联最为艰苦的岁月。

  密营的隐蔽性毋庸置疑,经过吴馆长的提醒,我们才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一路上,我们见到了司令部、被服所、修械所、晒谷场……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就是晒谷场。晒谷场虽然名字中有一个“谷”字,但晒的却是山中柞树所结的橡子。橡子外观类似榛子,但味道却是天壤之别,入口后只有极度的苦涩。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抗联战士只能将橡子磨成粉,再掺入枯草熬成粥充饥。据吴馆长介绍,这种东西吃多了还会引起腹胀,造成严重的非战斗减员。

  除了橡子外,抗联战士还会剥下树皮来充饥。吃树皮要剥掉老皮,吃内层黄白色的嫩皮。入口后我发现,树皮对感官的冲击远远不止它的味道,而是如何克服本能将这块“砂纸”咽下。当年抗联战士就是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就着雪水将树皮吞入腹中充饥,伴着饥饿与严寒在山中与敌人战斗。

  正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杨靖宇带领部队在山林中神出鬼没,对敌人进行了有力打击,被日寇视为心腹大患。一座座密营,见证了杨靖宇将军优秀的军事素养;一颗颗橡子,印证了抗联将士们钢铁般的意志……

  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让我们躲进了杨靖宇当年居住的密营中。透过破损的屋顶漏下的微光,听着淅淅沥沥的雨点跳动在这所小屋之上,我眼前不禁浮现出曾祖父在屋内炕头上与将士交谈、指挥战斗的场景。吃着难咽的橡子和树皮,曾祖父会不会感到身体不适?在一个个炎热或是酷寒的夜晚,曾祖父有没有思念过他的妻儿?念及此时,泪水不觉涌出……

  绿水青山间永驻不屈的抗联魂

  在老乡的指引下,我们又钻进深山,来到了位于吉林省通化县兴林镇的河里会议旧址。82年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在这里合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担任总司令兼政委,将东北抗联凝聚成更加有力的拳头。

  为了团结一切抗战力量,杨靖宇打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旗号。这句话不只是说说而已,更是需要过人的能力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才能做到。杨靖宇将军与四面八方前来参加抗战的有志之士组建抗联部队,一个个传奇在绿水青山中诞生、在根据地人民间口耳相传……

  从深山中走出,我们听闻了一件喜事:当天是兴林镇曲柳川村村民姜忠有老人的百岁生日。这位老人当年见过我的曾祖父,虽然他年事已高、记忆力衰退严重,但每当提起曾祖父的名字,他依然能记起那段邂逅的场景。

  老人的儿子姜士强告诉我们,姜忠有曾经帮杨靖宇将军指过路,将军的警卫员告诉他不要向别人提及此事,他便一直保守秘密,直到解放多年后才向家人提起。根据地人民对杨靖宇将军的爱戴让我动容不已。这正说明了曾祖父当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凝聚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力量抗击日军。

  走进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仰望着曾祖父壮烈牺牲时背倚的那棵青松,我心中悲痛不已。曾祖父在人生的终点前怎么可能没有想到过家中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曾祖父隐姓埋名、独自忍受思乡之苦,在那个艰苦抗战的年代,这同样是一种伟大的爱和保护。

  日军运走了曾祖父的遗体并进行了残酷的解剖。他们发现,胃中只有未消化的枯草和棉絮,这让所有敌人为之震惊。日本投降后,曾祖父的牺牲地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在他的殉国处,每年有数十万人前来瞻仰。被人民永远铭记,这或许是对曾祖父最贴心的告慰。

  短短几天寻访的辛苦与当年的抗战历程相比不值一提,但是却让我与曾祖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我心中,他不再只是一个光辉的身影,而是形象更加鲜活的祖辈。在艰苦的环境中激励将士,在凶险的形势下保护人民,在复杂的局面中团结力量,并最终为了热爱的土地和人民而慷慨赴国。曾祖父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他的故事我要永远传扬!

  (注:杨靖宇将军原名马尚德,马铖明为其曾孙,现为天津大学大四学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