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十大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发布!“玩转”非遗就来这里

发稿时间:2019-06-11 08:49:00 编辑:李晨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广州610日电(记者 刘尚君)68日上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旅游报社主办的“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发布会在广州市举办,现场公布了十大优秀案例。 

  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为:江苏南京: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江西景德镇:古窑红店让非遗“活”起来;江西婺源:非遗让中国最美乡村更有“味道”;福建龙岩:看世遗永定土楼体验非遗传经典;湖南长沙:非遗馆让非遗项目活态发展;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陕西韩城:让非遗在景区发展中绽放魅力;湖北十堰:“郧西七夕”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贵州凯里:非遗与旅游融合推动麻塘精准扶贫;浙江东沙:非遗让古渔镇焕发新活力。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更好地指导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并提供实践支持和决策参考,“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于415日启动。经过各省文化和旅游厅(局)主管部门的推荐以及有关单位自荐,本次活动共征集到150个候选案例。经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评定,最终遴选出十个优秀案例。 

  据了解,展示活动旨在厚植文旅融合时代新风,深入促进非遗旅游传播工作,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开拓文旅融合的新思路,促使非遗获得传承创新的新动力,积极有效地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江苏南京 

  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 

  夫子庙观灯人如潮 

  秦淮灯会,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之美誉。自举办以来,不断开拓创新,通过灯景融合、文娱同步、招商联动、科技支撑等有效举措,将非遗项目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深度结合,成为秦淮旅游的核心支撑和代表作。 

  江西景德镇 

  古窑红店让非遗“活”起来 

  古窑·非遗文化传承老艺人手工施釉技艺展示 

  文旅相融,古窑新生。为传承展现国宝非遗,景德镇古窑复活了传统制瓷作坊与红店文化,成功复建复烧瓷窑,使景德镇古窑景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代表千年瓷都的一张瑰丽名片。 

  江西婺源: 

  古窑让中国最美乡村更有“味道” 

  婺源抬阁进梦里老家景区展演 

  在江西婺源有徽剧、绿茶制作技艺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将非遗与旅游景区、研学旅游等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福建龙岩: 

  看世遗永定土楼体验非遗传经典 

  永定土楼—婚嫁表演 

  近年来,福建永定实施“文化进土楼”工程,按照“一楼一景致、一楼一特色、一楼一主题”的理念,改建了建筑文化展示馆、客家家训馆、民间绝艺馆等多处非遗保护传承场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非遗传承。与此同时,开展非遗旅游活动,使游客深度了解、体验、学习非遗文化。 

  湖南长沙 

  非遗馆让非遗项目活态发展 

  非遗项目钢火烧龙表演 

  湖南雨花非遗馆聚集了中国书法、剪纸、皮影戏等10个世界级非遗项目,湘绣、蓝染技艺、苗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55个。馆内非遗传承人广收学徒,免费传授非遗技艺。雨花非遗馆首创中国“非遗+”活态传承发展模式,将非遗及其衍生品与现代生活和市场接轨,成为市民游客“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四川凉山 

  彝族火把节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彝族火把节斗牛 

  今天的“彝族火把节”,不再局限于单一形态,城市与乡村广泛互动,文化与旅游深度互融,节日形态更加丰富多样,成为展示地方文化资源的窗口,拉动地方经济的强力引擎,撬动文化旅游产业的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体验,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带动了大批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陕西韩城 

  让非遗在景区发展中绽放魅力 

  在古城景区常态化演出韩城秧歌小戏《夫妻拜寿》 

  地处黄河西岸的陕西韩城,文物古迹荟萃,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文史之乡”的美名。司马迁和《史记》是韩城的“文脉”与“魂”。近年来,韩城深入挖掘史记和司马迁文化的精深内涵,运用传统仪轨和现代媒体相融相汇的手段,展现以司马迁和史记文化为代表的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着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坐标。 

  湖北十堰 

  “郧西七夕”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湖北口回族乡七夕习俗传承人马平珍向姑娘们传授手工刺绣技艺 

  作为“七夕文化源地”的郧西,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深度开发七夕文化。自2010年起连续举办9年的七夕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全员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旅游盛会。“郧西七夕”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贵州凯里 

  非遗与旅游融合推动麻塘精准扶贫 

  踩亲舞表演 

  麻塘是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首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之一。三十多年来,麻塘以革家人独特的服饰、蜡染、踩亲舞等生态文化为主题发展旅游业,走出了“非遗+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统计显示,麻塘年均旅游收入100余万元,人均年旅游收入5000余元。    

  浙江东沙 

  非遗让古渔镇焕发新活力 

  渔家千人宴渔嫂唱渔歌送鱼鲞表演 

  浙江东沙古渔镇,丰盛的海产和繁荣的商贸积淀了独特的海洋文化。该镇域内保护传承的县级以上非遗名录30余项。通过将展演活动常态化、非遗店铺一体化、主题活动特色化、非遗联展品牌化,使渔绳结、布袋木偶戏、渔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一片生存的土壤,古老的小镇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