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深夜食堂”里的逐梦故事

发稿时间:2020-08-05 09:47:46 编辑:李婧怡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沈阳8月3日电 夏日炎炎,有着30多年历史的沈阳塔湾兴顺夜市里人声鼎沸。这里是沈阳远近闻名的“深夜食堂”,也是3000多个打工仔、创业者的“逐梦场”。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梦想,每滴汗水里都有故事。

  烤鱿鱼也能“烤”出企业

  1983年出生的牛忠羲,曾是沈阳一家酒店的主厨。2010年左右开始创业,先后经营过大排档、烤鸭店,均因经营不善倒闭。2013年进入夜市做起了烤鱿鱼的生意。依托夜市庞大的客流量和强劲的购买力,短短几年时间,牛忠羲从一个小摊主成为拥有了数百家加盟商以及一个配料生产厂的老板。

  在牛忠羲的烤鱿鱼档口前,烤工舞蹈般的“花式烧烤”吸引了几十位食客围观。伴随着鱿鱼在铁板上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烧烤香味四溢。在档口同步进行直播的网络直播间内,有6000多名网友在线观看。

  “我们目前在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三个平台上的粉丝量累计有170多万了。”牛忠羲说,“鱿鱼串平均每天能卖出1500串,最多时候能卖3000串左右。”

  档口不大生意却不小。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鱿鱼15元两串,按每天售卖1500串算,档口每天收入11250元。除了售卖的利润,每年还能收到一笔可观的加盟费。

  “‘食界阿牛’这个品牌已经发展了数百家加盟店。”牛忠羲说,尽管疫情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但现在生意已经恢复到八九成。

  据兴顺夜市负责人张强介绍,夜市目前有业户700家左右,每个业户的平均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每天平均2-3万人来夜市参观游玩,高峰期可达到5万人。“按平均客流量3万人、每人在夜市消费50元算,夜市一晚可创造150万元的消费量。这样的消费量,正是牛忠羲从小摊主变成企业主的基础。”

  “别小看了夜市,这里也有人生大舞台。谁能想到我烤鱿鱼能‘烤’出一家企业,成了老板呢?”牛忠羲笑呵呵地说。

  一碗酸辣粉,“真香”背后“真累”

  任郝峰,1984年出生。2013年,他和表姐在兴顺夜市开设了一家名为“夏小妹手工酸辣粉”的档口。因为表姐姓夏,他们给档口取名“夏小妹”。没想到,“夏小妹”很快就火了。姐弟二人从最初自己干,到如今雇了五六个服务员还忙活不过来。

  “你给顾客真材实料,肯吃苦就有钱赚。”任郝峰说,“靠着这个小档口,我买了房,也买了车。虽然上半年生意受疫情影响,但夜市一开市,我的信心就又回来了。”

  在任郝峰的档口内,一名工人正手脚麻利地给刚刚出锅的酸辣粉配料,10多碗一气呵成,麻辣鲜香的味道便扑鼻而来。

  任郝峰说,酸辣粉售价为每碗15元-20元不等,每天销量最多时可以卖出超过700碗,平常能卖500碗左右。今年,他还物色了一个厂房,准备加工自热包装的酸辣粉并在网上售卖,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其实我挺自豪的,不但能自食其力,还能给别人提供工作机会。”任郝峰说。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一碗酸辣粉,背后的辛苦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不能吃苦就别干夜市。”任郝峰的每日作息时间是这样的:零点前收摊,凌晨一点多钟到家,收拾收拾有时三四点钟睡觉,九点多钟起床采买、备料,到了下午两三点钟就要准备出摊了。“这就是我的生活常态,确实累,但生意一天天火起来,这种感觉‘真香’!”

  靠一碗酸辣粉,任郝峰给五六个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夜市宛如一条扁担,一头挑起了消费,另一头则挑起了就业。据了解,塔湾兴顺夜市的700余家业户可创造直接就业岗位3000个左右。

  收获了爱情,还想开个店

  1990年出生的王忠禹,脖子上戴着一条自己设计的项链。他是一名室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王忠禹原本在一家公司上班,由于工资较低且需要偿还助学贷款,他开始尝试兼职摆地摊。2013年,王忠禹进入塔湾兴顺夜市开设档口,销售饰品,如今他已经全职投入夜市。

  “经营夜市不仅让我有了事业,我也在这找到了人生的伴侣,一个女孩一开始喜欢我做的饰品,后来喜欢上了我,最后成了我的妻子。”王忠禹说着腼腆地笑起来。

  王忠禹的摊位内摆满了鸡血藤手镯、水晶手串、羽毛做的耳环等各色饰品。他说,手串多是自己设计制作,不少年轻人都挺喜欢,单个售价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

  王忠禹说,自己能够一直在夜市扎根,是因为这个夜市不断升级,从马路市场一步步升级为可以帮助他实现梦想的“孵化平台”。起初他在地铁口摆地摊,“钱赚得不踏实”。进入夜市经营后,才稳定下来。

  小夜市也是大市场。长盛不衰的塔湾兴顺夜市,不仅是消费聚集区,更是创业孵化地,小小的夜市给了很多像王忠禹一样的年轻人奋斗的舞台。

  “有人说,你一个大学生为啥干夜市?我认为,我所热爱的就是我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不在于在哪里工作,而在于如何实现梦想。我是一个创业者,而夜市给了我发挥的天地。”王忠禹说。

  30岁的王忠禹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门店。“但我也不会离开夜市,这里管理越来越规范,客流量不断增多。这里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我和全家的‘根’在这里。”(采写记者:徐扬、汪伟、于也童、李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