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家庭要筑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第一道防火墙

发稿时间:2021-06-07 11:10: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6月1日,“E路护航·赋能成长”2021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讨会在浙江宁波圆满落幕。时值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也特别提到了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毫无疑问,网络时代的未成年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网络的出现为未成年人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但与之相伴的各种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例如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沉迷等,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家庭作为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景,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要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定住心,把好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模仿是未成年人认识事物,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个模仿对象,往往会在接入互联网设备,接触互联网内容,使用互联网软件等行为上对未成年人产生巨大影响。据统计,我国未成年人学龄前触网比例显著提升,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同时网络的开放性让传统意义上的年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通过家长的示范行为得到了传播,由于未成年人鉴别网络信息能力的不足,很容易误入歧途,对自身、家庭乃至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良好的示范需要家长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如果家长都无法正确的认识网络,那么对孩子的网络生活进行指引也将成为空谈。由于互联网始终在变化,而很多家长又非“网络原住民”,对互联网的认识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家长的网络素养能力在客观上亟待提高。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一条也明确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因此家长必须要积极参与网络生活,加强对互联网的学习理解,辩证地看待互联网的两面性,最终才能和孩子架起沟通的桥梁,引导孩子在互联网生活中趋利避害,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亡羊补牢,犹时未晚”,家庭对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事前引导和规范固然重要,但也应注意到家庭在事后的保护作用。在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时候,难免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到网络消极一面的影响,例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数据显示,我国有近一半(46%)未成年网民会在上网时接触到淫秽色情、血腥暴力等不良信息。因此家庭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对孩子的关注,认真倾听孩子的倾诉并及时的对孩子进行心理关怀,尽力排解网络负面信息对孩子的影响,最终让家庭成为孩子在网络生活最安全的“避风港”。

  本次研讨会圆桌对话最后环节,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杭孝平教授总结道:“互联网的世界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还会有更多更新的网络产品出现,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个考验”。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链接起了未成年人和社会,各方都应注意到“家庭”这个关键的节点,积极推动相关服务的建设,让家庭真正成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第一站。

  (赵金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