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会滑雪的医生”为运动员筑起健康防线

发稿时间:2021-08-02 10:18: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北京日报

  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国际医疗部,医生正在进行术前准备。该医院国际医疗部是冬奥会医疗保障项目,已于去年12月运行。 本报记者 邓伟摄

  本报记者 李如意

  7月21日晚,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会议室里传来了阵阵掌声,60多名医护人员正在欢迎从北京赶来的英语教师。此次授课内容是根据患者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明确术后注意事项等。培训教师反馈,“大家有很大进步,都愿意张口练习。这些实用对话对赛场救治工作很有帮助。”这60多名医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场地医疗保障组成员,其中有4人还入选国家“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每周两次的英语培训还安排了外教授课,学员们可以更加逼真地模拟赛时的语言环境。

  现在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不到200天,张家口赛区的医疗保障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除去人员培训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国际医疗部是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重点医疗保障项目,已于去年底运行。赛时将为中外友人提供7×24小时“一站式”国际标准的高质量诊疗、救治和康复医疗服务。

  第一时间到达伤者附近

  医院感染内科医生丛刚是最早一批接受培训的人员,“当时入队的门槛就是必须会滑高级道。”逐渐地,“会滑雪的医生”成为这些医疗保障人员的代名词。这几年,丛刚参与了张家口多项赛事的医疗保障工作,滑过云顶雪场的所有场地,“猫跳滑雪雪道难度最大,现在也可以完成了。”

  除去滑雪技术训练,比赛中的救援也很有门道。在云顶雪场的雪道两边,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位医疗人员守候。发现有人摔倒,得到指令后医疗人员要迅速下场,及时处置。丛刚说:“救援要求团队间的密切配合,医疗设备、器械要使用到位,现场医生准确判断伤情,通过对讲机联系同事。若需转运,要确定使用雪地摩托还是直升机,再进行下一步具体操作。”按照要求4分钟内到达伤员身边,在测试活动中,丛刚与队友仅用时二三十秒。

  丛刚的家乡在黑龙江,毕业后就在张家口工作,这里俨然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冬奥会在家门口举办,他感到非常自豪,但也深感职责重大,“我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伤员身边,为他们筑起第一道防线。”

  连续三个雪季参加实战演练

  据了解,该医院赛时场地医疗保障组人员共64人,包括场馆医疗官员2人,颁奖广场医疗保障团队18人,云顶场馆医疗保障团队11人以及云顶场馆急救转运团队27人等。该医院应急医疗(及冬奥)保障部副主任姚杰告诉记者,医院定期开展系列急救技能培训考核,目前就四肢脊柱创伤后伤口处理及固定、心肺复苏、绷带包扎、三角巾包扎、骨折固定、特殊伤处理、活血管药物的应用,以及除颤仪、心肺复苏机等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等专业知识,还有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通用知识、应急预案和标准作业流程的培训、反兴奋剂知识、世界各国风俗禁忌谱等内容均进行了细化培训。

  为提升英语能力,张家口市组织编写了《2022冬奥会雪上运动医护人员英语教程》。在英语培训中,截至今年7月底,该医院各科室累计超1200人次参加,授课内容涉及接诊、询问病史、诊疗用语等,从实用角度出发,提高了医护人员口语交流能力,确保在赛时能高效准确地进行英语交流,并流利书写中英文对照的处方和病历、开具诊断证明。

  在实战演练方面,根据安排,医院连续三个雪季都选派业务能力强的医护人员参加冬奥医疗保障滑雪培训,累计超过100人次。

  提供“一站式”高标准医疗服务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侯雅雄向记者介绍,为完成医疗保障任务,医院还遴选高层次人才组成赛时院内医疗保障组,包括8位首席专家,22位医疗专家和34位临床、医技、药学等专业博士。在院内,国际医疗部是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重点医疗保障项目,建有高标准的宾馆式单间、套间病房,设施完备的多媒体中心以及先进的数字一体化手术室,“从全院遴选包括首席专家在内的顶级医学专家以及优质医疗、护理服务团队,届时可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员、参赛运动员、媒体、国际友人提供7×24小时‘一站式’国际标准的高质量诊疗、救治和康复医疗服务。”

  据了解,目前张家口赛区4个冬奥医疗卫生项目如期完工,并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优良等级。同时,当地构建起以赛道医疗站、场馆固定医疗站为重点,以省、市定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为支撑,以救护车、医疗直升机为转运主体的医疗救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