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让传统运动与青春韶华做伴

发稿时间:2021-08-12 10:00: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光明日报

  高校师生共话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新活力——

  让传统运动与青春韶华做伴

  编者按

  日前落幕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华传统运动项目竞技龙舟作为展示项目亮相水上赛场,为“龙舟入奥”划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桨。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推动武术、龙舟、围棋、健身气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

  “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在多方努力下,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出新活力,焕发了新生机。我们特邀多所高校师生共话推动和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感受,分享他们的乐趣与成绩,并请专家建言如何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传统体育文化的种子。

  【学子体验】

  划动龙舟,在百舸竞渡中感受力与美

  浪花四溅、鼓点激越,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龙舟载着古老文化与力道、激情,作为展示项目划到了世界观众面前。龙舟“走出去”的基础,是在国内民众间的传承发展。近年来,这项传统运动赢得了越来越多青年学子的喜爱,很多高校纷纷组建了自己的龙舟队,平时强身健体,赛时竞渡争先。让我们走近三支高校龙舟队,听听队员们眼中这项运动的魅力与未来。

  厦门大学龙舟队 与奥运共驰“时代飞舟”

  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是个什么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生吴锐剑曾这样憧憬:扎实的学习氛围、自律的健身锻炼、丰富的社团活动……而龙舟队正好满足了他的所有期待。“最重要的,是遇到了优秀的队员们。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欢笑,是龙舟把我们拧成了一股绳。”吴锐剑说。

  让艺术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耿振没想到的是,四年大学时光里,自己竟成了龙舟女队队长。她起初是一名划手,刚开始分前后舱时,总想往后坐以便偷懒。后来慢慢明白,龙舟上的每一个位置都非常重要。“一个人的懈怠会变成全船的阻力。每次想松懈的时候,看到队友们还在咬牙坚持,就觉得自己拼了命也要跟上全船的节奏。这就是团队精神,也是古老龙舟的青春密码。”她笑着说。

  航空航天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黄明清始终难忘的是每当龙舟冲过终点那一刻队员们冲天的呐喊,“那种同舟共济、奋勇向前的力量与激情,是很多运动项目难以比拟的”。

  “龙舟队成立以来,每年都有不少留学生加入。吸引他们的,是欢快的气氛和紧凑的训练。”管理学院2019届硕士毕业生吴冬颇感自豪,“每个划龙舟的人都会爱上它蕴含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全力以赴的信念。我们期待,龙舟能早日成为奥运项目,让世界共享龙舟乐趣。”

  上海交通大学龙舟队 升腾起民族自豪感

  讲述人:上海交通大学龙舟队主力队员、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 金梦怡

  读博士的第一年,我在朋友推荐下加入了交大龙舟队。转眼三年过去了,从划水新人到老队员,我见证了交大龙舟队的逐渐强大,龙舟队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与改变。

  今年端午节前夕,我跟随交大龙舟队赴浙江湖州参加了2021年中国名校水上运动公开赛暨吴兴第三届“十漾连珠”嘉年华活动。赛前,为了调整到最好状态,我们每天清晨六点在龙舟码头集合,安静的交大校园在“咚咚”的鼓声中苏醒,新的一天随着整齐划一的船桨开启。

  赛道上,人声鼎沸,百舸争流。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信心,混合成风驰电掣般的力量。在极具仪式感的点睛环节后,我们全力以赴完成了比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也与其他参赛队伍结下了深厚友谊。

  近年来,龙舟正逐渐走进更多交大学子的生活,“亦可赛艇”成了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线。今年6月初,我作为比赛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了2021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水上运动会以及思政教师辅导员龙舟赛。作为一项团体运动,划龙舟对于新生破冰、团队凝聚力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交大思政教育中。作为一名学生兼职辅导员,我也会让青年学子在团体活动中更多地感受传统民俗,理解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从汨罗江到奥运会,古老龙舟划上了世界舞台,来了一次青春与历史、时尚与传统、竞技与文化的碰撞。我相信,龙舟一定会载着中国人的自信和友好驶向世界各地。我们青年学子也会当好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新时代的龙舟故事讲好讲精彩。

  清华大学龙舟队 看到更自信乐观的自我

  讲述人:清华大学龙舟队队员、五道口金融学院2020级硕士生 程熙然

  两年前的夏天,我加入了清华大学龙舟队。赛龙舟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始终提醒着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当所有人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展示出的力量将是无限的。

  还记得每年龙舟队招新的场面,我们的摊位只要往外一摆,就会有很多中外学生好奇地凑过来。炫彩夺目的龙头,催人奋进的鼓点,龙舟以及它背后的传统文化深深吸引着青年们。平日里,大家一同训练,分享点滴。由于缺少训练场地,我们常常在操场边练习动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可没有一个人为此抱怨。

  唯有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才能开出明艳的成功之花。我们这支非体育特长生队伍,用实力赢得了掌声和鲜花,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在训练和比赛中看到了更自信、更乐观的自我。带着这股拼搏到底、自强不息的精气神,我们一定会劈波斩浪,奋楫前行。

  【师者论道】

  健身气功 带来健康和活力

  讲述人: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青年教师 王巾轩

  提起健身气功,同学们普遍感到好奇,也存在不少误解。举个例子,在全校任选健身气功课程的第一节课上,我设计了一个小互动,让同学们聊聊自己眼里的气功。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神奇”,有人说“修仙”,有人说“老年人专属”……怎么把学生们从文学影视作品的夸张描写和网络的夸大宣传中拉回现实,让大家真正了解这个以健身养生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健身方法?

  为此,我不断挖掘健身气功背后的文化内涵、收集生动有趣的故事案例、进行标准规范的动作示范,把它的“本真面目”和独特优势展现在大家眼前。

  考虑到学生们长期用眼过度,颈椎腰椎普遍因久坐而僵硬,我就在课程的热身和基础部分选取了一些传统功法中的动作,针对头眼、颈肩、胸腰进行强化练习。在动作学习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感、获得感,学起来更加认真主动。

  怎样增加传统运动对学生们的吸引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健身气功五禽戏时,我会先讲一讲五禽戏的来历;在每一戏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威猛的虎、矫健的鹿、沉稳的熊、灵巧的猿、安舒的鸟,学生们分组表演,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

  通过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实践与教学,学生们收获了健康、快乐和知识,这让我十分满足,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心。

  围棋 成为你一生的朋友

  讲述人: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王一喆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四艺”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西安文化底蕴深厚,围棋氛围浓郁,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我在儿时便与围棋结缘。

  2003年,我留校工作,同时被委任为校围棋队教练。2014年,我参加了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城市围棋赛,在重温纹枰之上的美妙回忆之余,我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已悄然播下了不少围棋种子。那一届比赛,斯洛伐克和以色列的两名棋手成绩非常突出,罗马尼亚、乌克兰、捷克也派出了实力不俗的选手参赛。

  近年来,我们学校在大学生竞技围棋赛事中屡有斩获,同时着力完善学校的围棋布局,学校围棋队、学生围棋社团、教职工围棋协会协同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平日里,我们围棋队不仅要训练、比赛,还要帮助广大师生围棋爱好者融入这盘“大棋”。比如,我们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展校外交流的空间和场域,打破围棋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帮助更多人了解围棋知识、参与围棋活动,从而让围棋成为他们一生的朋友。

  围棋之美,世界看见。期待围棋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让越来越多的人经由它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底蕴。

   中华毽 留学生迷恋的“脚上功夫”

  讲述人: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 唐彦

  从2006年起,北京大学开始为全校学生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华毽,我作为授课教师,见证了跳跃的毽子在青年朋友中的蓬勃活力。

  2021年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外留学生不能回到燕园进行线下学习,学校便开设了线上的留学生中华毽课程班。没想到,课程一上线,立刻受到了留学生的热烈欢迎。

  开始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光着脚踢。于是,我便向他们介绍,踢毽在中国流传上千年,原因之一就是能让脚变暖和,脚热头凉,上下交互,这是中医养生的原理。同学们知道后,对毽子所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了。

  匈牙利的小花同学,开始几周摸不到门道,踢毽子很费劲,每次都花大部分时间弯腰捡毽子。我便建议她把毽子系在绳子上,手牵着绳子用脚踢,以此锻炼协调性、空间判断能力,更好掌握踢毽子的时机。

  小花很快有了进步。在期末总结中,她写道:“这学期,我变得比以前更健康、更灵活。现在,我踢毽子时总有人过来问我,还有人从远处看并鼓励我。踢毽子拉近了我和我身边的匈牙利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

  一学期下来,同学们的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深深爱上了这种“上脚”比较快的运动,也在运动中感知到了一个更加活泼可亲的中国。

  武术散打 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

  讲述人:安徽大学体育军事教学部青年教师 史梦龙

  2005年,我进入安徽大学体育军事教学部,担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套路、武术散打、舞龙、舞狮专项课教师。2019年,我收到了奥地利武术联合会的邀请,于6月至8月执教奥地利国家散打队,备战并参加同年在上海举办的第15届世界武术散打锦标赛。

  第一次出国执教,语言不通,文化不同,训练周期短,能不能很好地把中国的武术散打技术和武术文化传递给外国友人?我不断在思考。到那里之后才发现,入选国家队的队员基本都是拳击选手出身,腿法和摔法是他们的弱项。我制定了适合他们的训练方法,在训练中使用汉语口令和中国礼节,让队员适应赛场裁判氛围,并由此传播了中国文化。

  执教期间,我经常被邀请去当地的体育俱乐部、拳击馆推广中国武术散打。很多当地群众慕名而来,听得入神、学得认真。我在传授中国武术散打技法的同时,还对散打中的抱拳礼进行了详细讲解。每次课上,由学员队长喊立正、敬礼、礼毕。每一次与学员友好地抱拳相向,都让我感到欣慰和自豪,因为这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师徒间甚至对手间的相互尊重。

  这段难忘的回忆时刻提醒我,要继续讲好中国武术散打故事。我相信,中国武术一定会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颜维琦、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唐振)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