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需要回归主体

发稿时间:2021-06-11 10:40: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显著高于我国总体互联网普及率。这表明,未成年人正在逐步进入“全民上网”阶段,我国未来的互联网“原住民”特征将愈发明显。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成为亟待全民予以关注与关怀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一直以来,在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这个命题中,研讨与实践都过于重视“多主体协同”这个手段,而未成年人本身则沦为了该命题模糊的背景轮廓。须知,未成年人才是网络素养教育的目的,任何脱离未成年人语境的话语都是“披着教育外皮的套话”。无论是家庭、学校、平台、政府,还是学界,哪一方都需要倾听未成年人的声音,深入年轻群体,用未成年人适用且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普及网络素养教育。

  6月1日,“E路护航·赋能成长”2021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讨会在浙江宁波举行。与此同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从六一儿童节正式开始实施。此次研讨会以未成年人为基点,顺应时代需求,凝聚多方力量,旨在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法律条文。其中的圆桌讨论环节由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中心主任杭孝平教授主持,在与学校代表和相关互联网企业负责人的对话中,杭教授从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情况出发,针对线上教育、网络游戏、短视频平台管理提出了切实的质疑。比如,在网络教育高歌猛进发展的今天,未成年人能否获得温度与质量兼顾的教育?在网络游戏方面,未成年人如何平衡虚拟娱乐与现实生活?在网络信息的摄取、消费与二次创作的过程中,未成年人何以获取正确的价值导向并产出优质内容?这些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未成年人本身,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也应从未成年群体中去探寻。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不是大锅炖,而是一门精耕细作、小火慢烹的艺术。网络素养区别于既往的媒介素养,网络时代的未成年人更是拥有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在六月一日的研讨会上,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谷雨提出:“娱乐里也有正义”。比如,在袁隆平逝世后,游戏区有up主花费13个小时,修改游戏设置,拼出袁老头像;还有战争游戏的up主鸣礼炮为袁老送行。网络素养教育应当建立在尊重未成年人的基础之上,给予其发声的权力,并引导他们过上“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网络生活。如果脱离主体谈网络素养,那么此议题的社会价值将大大降低,网络生活也将变成一潭死水,缺失了多样性与年轻态。

  对于网络这把双刃剑,未成年人面临多重考验,这也是整个社会的考验。多方并举当然是正确的,但必须紧密围绕未成年人的特征、需求和偏好,制定战术与战略。一刀切式“断网”不可取,一味放纵、为所欲为也绝非良策,这一收一放之间的平衡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未成年人并非是非不分,网络素养教育要发挥其积极主动性,朴素的善恶观是未成年人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一道天然防线。

  真善美是教育的本质追求,即使在网络时代出现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教育,它们都应致力于让受教育的主体生活在更阳光的未来。在2017年首都网络素养座谈会中,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提出“网络素养标准十条”,即认识网络、理解网络、安全触网、善用网络、从容对网、理性上网、高效用网、智慧融网、阳光上网、依法上网。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主旨就在于从未成年人主体内部探求对网络世界的需求,通过提升全方位的素养,让他们能够在丰富健康的网络氛围中自在呼吸。

  (姬涵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