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社会宣传、志愿服务、文化供给……东城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发稿时间:2022-06-01 09:14: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北京东城

  抗疫在哪里,文明实践力量就在哪里。面对当前疫情形势,东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营造宣传氛围、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做好社会宣传。充分发挥线上线下阵地作用,中心、所、站三级联动发布招募令,号召广大志愿者积极响应奔赴抗疫一线,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各项志愿服务,凝聚起齐心抗疫的磅礴力量,用文明实践行动和力量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形式各异

  防控宣传既新颖又实用 

  为确保疫情防控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准确传达到每一个群众,东城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重要阵地,整合线下敲门走访、布置宣传横幅海报、利用户外大屏及社区电子栏,线上微信群、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形式,及时宣传全区疫情防控信息动态和贴心服务群众的创新做法,立体化传播权威声音,切实增强群众抗疫信心。

  崇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布置宣传海报

  广泛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不仅有效发挥了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更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用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方式,推动防控宣传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科普“斗方”、趣味地贴、彩虹“两米线”……多个核酸检测点推出的花式“两米线”,实现了文明防疫线的“一线两用”。

  在龙潭西湖公园内,一条条印有公园特色植物介绍和传统文化诗词的科普“斗方”替代了原先黄黑相间的“两米线”,担当起了引导居民有序排队、保持安全距离的“重任”。

  东四街道在辖区内5个常态化核酸检测点推出新式“两米线”,通过“呼啦圈”地贴引导居民有序排队、保持安全距离。“呼啦圈”直径大约80厘米,中间的黄色脚印图案十分醒目,旁边还印有疫情防控科普贴,不仅富有童趣、使排队等候不再那么乏味,还严格规定了排队距离、保证大家的安全,新颖的创意得到了居民的一致点赞。

  多元参与

  细致服务既有序又暖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志愿者朋友们:疫情当前,全区志愿者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充分彰显了爱心善意和责任担当。为尽快阻断疫情传播链条,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现向全区各志愿服务组织、广大志愿者发出如下倡议……”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东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第一时间向全区志愿者发出助力疫情防控倡议书,全区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6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响应,185支志愿服务队第一时间集结,深入社区开展核酸检测、卡口值守、代购跑腿等多项志愿活动,用“志愿蓝”点亮防疫星火。

  从日出到黄昏,和平里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协助社区对卡口加强值守,一守就是几个小时。在前门街道的防疫卡口、核酸检测点等地方,都能看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繁忙的身影,他们参与测温扫码、秩序维护等工作,成为防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前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参与卡口值守

  卫江顺是东直门街道工体社区一名居民志愿者,也是王家园35号院的“院长”。小院值班巡逻、打扫院落、垃圾分类等等这些事儿,都被他安排得井然有序。此次小区封闭管理,卫江顺又是第一个站出来值班。他还发动其他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每天给大家排好班、分好工,测体温、扫码登记、消毒、分快递,一个也不落。

  卫江顺参与卡口值守工作

  东城公共文明引导员一身“柠檬黄”坚守在文明一线,或温声劝导居民做好防护,或耐心维护核酸检测点秩序,为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增添文明力量。

  “柠檬黄”助力卡口值守

  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感召下,辖区文明单位严格落实“双报到”制度,下沉到各社区参与志愿服务,践行着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大爷,我帮您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大爷来到了交东荷园核酸检测点,北京京诚集团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的文闻连忙跑上去帮忙推轮椅,在他的引导下,大爷顺利完成了检测。和文闻一同支援的郭洋,无数次重复着扫码动作。“一天下来手都麻了,原来只觉得给大家做核酸的‘大白’很辛苦,现在才发现那些参与扫码和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也非常辛苦。”郭洋说。

  品牌聚力

  定制服务既及时又精准 

  近年来,在东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统筹下,各街道、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疫情期间,东城区牢固树立基层党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理念,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依托,以开展特色志愿服务为抓手,精准识别群众需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引领下的党员服务队、居民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志愿力量化身“守门人”“快递员”“保洁员”“外卖员”,全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成为疫情防控中一股坚实、温暖的力量。

  东总布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岗“疫”线授旗

  安定门街道国子监社区,清一色的老北京平房建筑,小小的胡同曲曲弯弯,街坊邻居的关系特别和谐。2021年8月,社区成立了“圣人邻里”帮帮团,由团队成员以结对子的方式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陪伴,以及防疫知识宣传、陪同接种疫苗及核酸检测等任务。

  近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国子监社区依托“圣人邻里”党建品牌,成立了“圣人邻里·行必达”志愿服务队,负责协助社区前往集中隔离点为隔离人员办理交接或解除手续,或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跑腿代购、代开药等服务。

  国子监社区“圣人邻里·行必达”志愿服务队

  5月25日晚,正在大兴某集中隔离点内进行集中隔离的钟楼湾社区居民王先生向社区求助,自己随身携带的治疗心脏的药物即将吃完,希望社区协助送到隔离点。得知情况后,社工立即联系其妻子准备好药品。因为是救急药品,社工一刻不敢耽搁,将药品送到“圣人邻里·行必达”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王桂芹手中,由王桂芹与马列夫妻二人驾车将药品送至隔离点。顺利完成任务回到社区,时间已是深夜11点。

  “‘行必达’这一名称源自孔子《论语·子路》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国子监社区党委书记王颜颜介绍,车队名称结合了社区特色亮点,以“圣人邻里,有我在,行必达”为宗旨,目前共有5辆出租车,成立至今已累计出车32次。

  “党有号召,我有响应!”建国门街道工委向“七色彩虹”区域化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发出“志愿者招募令”,成立建国门街道“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先锋队”。此外,在街道团工委、党群服务中心党委的动员号召下,区域化团建单位和直属团组织、商会、“两新”组织、企业和楼宇单位、社会单位的志愿者们分散在疫情防控各个岗位,为大家提供各种贴心细致的服务。日前,建国门街道工委为东总布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岗的“疫”线代表授旗。志愿者们亮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旗帜,让鲜亮的“红”在战疫一线飘扬。

  “云端”延伸

  “宅”家生活既方便又有趣 

  “您‘点单’我‘派单’,志愿服务不落单。”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居家隔离人员的生活冷暖时刻牵动着大家的心。东城区积极利用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采取“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不同领域的志愿者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让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景山街道魏家社区坚持“民呼我应”,成立社区党委“跑腿小分队”,积极为居民解决生活用品、药品短缺的燃眉之急。“我有哮喘的毛病,药快用完了,麻烦你们帮我买一下吧。”得知隔离人员欧女士的需求,“跑腿小分队”立即行动,半小时后顺利将药品送到欧女士家门口。“居民有需求,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系管片主任,我们会第一时间响应,将居民的必需品及时送到家中,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魏家社区党委副书记吕楠说。

  居民“宅”家生活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学习成长需求同样受到关注。为适应疫情防控要求,美后肆时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停止线下活动,同时再次开启“美学院”线上直播活动,每天安排1至2场直播陪伴居民的居家生活,并通过积极正向的内容向居民传递抗疫必胜的信心。截至目前,“美学院”直播内容涉及阅读、健身、绘画、乐器等,已累计覆盖万余人次。

  美后肆时线上直播活动

  美后肆时防疫海报

  东花市街道构建了“公众号、APP、微信群、宣传栏、短信、居民大V”六位一体疫情防控宣传网络,发挥地区各类社群力量,实行防疫工作群、大V群主群、楼门群三级管理,及时做好权威信息发布、防疫工作展示、居家健康自护、便民信息共享、邻里互助引导、线上活动参与、群防群治动员等工作。

  依托街道融媒体平台“花伴儿”APP,东花市街道开展了丰富的线上文化活动,通过趣味化互动、多元主体动员等方式,实现公共文化精准供给服务“零距离”。不仅如此,该APP还是街道“互联网+社会治理”的创新平台。结合近期的核酸检测工作,“花伴儿”APP线上发起“错峰排队小灵通”活动,居民纷纷变身“观察员”,在核酸现场实时发布动态情况,方便大家错峰前往。

  “花伴儿”APP线上“错峰排队小灵通”活动

  东城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优质文化服务,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显神通”,充分发挥文化生活主阵地、主力军作用,通过线上渠道为居民送上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优质内容供给不间断,有效打通了疫情期间关心、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疫情防控期间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常态化。

  文字:李滢

  图片:安定门街道 东花市街道 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龙潭西湖公园  美后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