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内蒙古公共外交实践

发稿时间:2022-06-20 13:20: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新形势我国完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型公共外交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改善国外公众态度培育外部好感,进而提升中国对外形象,是国家“巧实力”建设的重要工具。当前我国公共外交实践正在经历从顶层向基层转向,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将公共外交实践纳入对外交往目标中来。内蒙古自治区凭借联通蒙俄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外交格局,通过树立公共外交意识与目标,开发公共外交资源与能力,丰富公共外交活动与项目,完善公共外交评估与效果,开展面向蒙俄的对外交往实践,凝聚共识夯实民意,推动建立中蒙俄经济走廊互尊互信的人文格局,以民心相通促“四通”建设。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向北开放的桥头堡,是“一带一路”建设圈定的重点省份,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内蒙古立足自身优势,在意识与目标、资源与能力、活动与项目、评估与效果工作分析框架指导下将公共外交理念渗透到对外交往各领域。

  内蒙古公共外交工作分析框架

  一、导向性指标:公共外交意识与目标

  内蒙古围绕“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在《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高质量推进“万里茶道”文化和旅游发展,推动满洲里边境旅游试验区、二连浩特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内蒙古故事,展示草原文化魅力,提高文化和旅游国际传播能力,离不开政府主导与顶层设计下公共外交的支撑和助力。

  政府主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蒙俄三国山水相依,世代友谊源远流长,地缘、人缘、文缘的联结为文明互鉴奠定根基。作为我国新时代外交工作的总目标,“一带一路”倡议丰富和完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不仅有助于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立互尊互信的人文格局,同时有益于在互惠互利的国际交往中创新内蒙古公共外交实践。《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聚焦如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外话语体系增进战略互信,如何扩大民间往来与对话提升自治区形象,如何在教育合作、科技交流、跨境旅游、文化活动等领域协同推进人文交流,为打开内蒙古公共外交新局面指明方向。

  《十四五年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高频词云图

  顶层引领,讲好内蒙古故事。内蒙古政府锚定目标,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有着清晰定位。内蒙古对外友协会作为区域性公共外交平台,旨在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交往工作,以增进内蒙古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后疫情时代,内蒙古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用汇通中外的语言表述精准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内蒙古故事,生动展现“发展、绿色、创新”的内蒙古定位,创新开放思维对接国家战略,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

  二、基础性指标:公共外交资源与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下辖12个盟(市),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对俄罗斯开放口岸4个,对蒙古国开放口岸9个,具有陆海联运的优越条件。凭借联通蒙俄、承东启西,南联北开的独特区位优势,内蒙古成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核心枢纽,是面向蒙古和俄罗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策源地和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地缘价值。  

  挖掘资源富矿,助推文旅融合。内蒙古在开展公共外交中深挖城市资源,精耕本土特色,做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中重点强调“着力完善三方边境城市旅游休闲度假功能,提高旅游产品多样性,共建良好的旅游环境”。聚焦“五通”工程,内蒙古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协同挖掘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完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内蒙古旅游局整合自治区特色旅游线路,建设乌兰浩特-阿尔山-海拉尔-满洲里等精品旅游线路,以“中国乳都”呼和浩特、“避暑之都”乌兰察布和“恐龙之乡”二连浩特市为特色品牌名片,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冰雪旅游,以“万里茶道”为抓手打通国内外旅游链路,将国内外游客向景区引流,强调资源开发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建立内蒙古旅游品牌势能。除此之外,内蒙古与其毗邻而居的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在民俗、饮食、信仰等方面具有民族文化接近性,形成良好的区域互动和民族文化景观。中蒙俄边境的跨境民族作为内蒙古公共外交的人缘优势,共同的历史渊源与相同的语言、习俗、文化有助于在中蒙俄边境形成优势叠加的跨境文化带,为中蒙俄跨境互动架起桥梁。与此同时,2021年呼和浩特成功入选“中国领军智慧城市”,整合优势资源开展“爱上内蒙古”品牌形象宣介活动,助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开发,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

  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人文基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不仅需要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硬件建设,更离不开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的软件沟通,并通过文化、科技、教育等形式筑牢民意根基。第一,自治区以北方草原民族文化为依托,将文化资源产业化,丰富文化产品体系,打造文化IP项目集群。内蒙古民族品牌注重创意化表达,扩展文创文旅业务边界,提炼民族元素运用到文化产品中,展现蒙古民族文化之美,以新场景聚集打通线上线下营销渠道,通过与蒙古国网红达人合作向蒙古国民众推介“草原的礼物”。第二,内蒙古利用数字公共外交推进智造强省建设,与蒙古国以国际科技合作为引导,聚焦科研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才培养等领域,形成科技资源互补对接。新冠疫情暴发以后,中蒙俄持续深化医疗卫生领域合作与互助,推动内蒙古与蒙俄医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从疾病防控到中蒙医药推广多维度全领域深化“健康草原丝绸之路”建设。第三,自治区多所高校与境外院校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和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开展人员互访、科研合作、教育培训、学术交流,以更丰富和多元的方式为公共外交活动提供智力保障。总体而言,在中蒙俄经济走廊人文格局的创建中打造文化传播样本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开创了内蒙古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国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拍摄于2019年9月)

  三、内容性指标:公共外交活动与项目

  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相继与12个国家缔结了51对友好地区(城市)关系,通过“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举办多领域、多渠道、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主题活动,实现对外交往活动与项目的“公共外交化”。

  举办国际活动,搭建交流平台。近年来,自治区积极拓展对外开放通道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成功举办了“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中蒙俄三方智库国际论坛”“蒙古族民风民俗旅游风情节暨世界烤全牛大会”等国际性活动会议,是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注脚。中蒙俄智库合作中心(联盟)由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牵头成立,通过建立智库合作长效机制,为实现民间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搭建务实合作平台。疫情期间采用视频连线方式举办“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三国智库专家学者汇聚中蒙俄发展实践与经验,共享高质量共建方案与举措,共商后疫情时代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挑战与机遇。

  深耕优势项目,拓展丝路友谊。内蒙古深入落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精神,形成以“中国政府奖学金”、“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奖学金”为代表的留学资助体系,使更多蒙古国儿童有机会接受教育。鼓励自治区高校“走出去”,成立中蒙俄“丝绸之路”沿线大学联盟,增进校际师生往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构建教育交流合作新格局。同时在科技医疗方面,内蒙古持续深化与蒙古国科研合作,在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互补优势,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与蒙古国科研机构联合共建的中蒙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对拓展两国生物资源开发与农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意义。特别强调的是内蒙古作为中蒙陆路口岸最多的省份,自疫情发生以来从官方到民间多次向蒙古国提供抗疫医疗物资援助,分享防控经验与信息,扩大在蒙医药领域的研究合作,在“亲诚惠容”理念指引下谱写“羊来茶往”的外交佳话。

  四、反馈性指标:公共外交评估与效果

  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加大在公共外交领域的投入。在中蒙俄经济走廊民心相通建设落地过程中,除对公共外交“做什么”“如何做”加以深入探讨,“做得怎么样”,即对公共外交的实施效果进行效果评估也应是内蒙古对外工作的考察重点。

  善用第三方评估,规范民间交流机制。内蒙古在因地制宜开展对外交往基础上,还应将地方公共外交工作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完善第三方评估工作机制,确定评估对象、内容、形式等,立法规范评估审议监督过程。此外,内蒙古在对外工作中,政府作为公共外交的实践主体,还应广泛提高民间活跃度,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目前各级各类文化主题活动多以官方为主导,缺少与民间文化的沟通与联结,忽视对地方文化的创新与再造,无法满足民众需求实现精准传播。鉴于此,地方政府有必要采取官民并举的方式统筹规划,完善民间交流机制,开辟参与表达的话语空间,由舆情监测转向社群聆听,以搜集、分析和掌握民意走向应对舆论危机,通过舆论纠偏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真正发挥民间力量在交流合作中的先导性作用。

  优化传播路径,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传播体系塑造国家形象是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标。作为国家大外宣格局的重要组成,地方媒体对外传播应在“文明、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下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后疫情时代内蒙古致力于提高公共外交实践者的信息素养,探索全新公共外交传播模式,打造全媒体阵营升级对外交往传播路径。一方面依托主流传播媒体,完善内蒙古电视网蒙古语卫视频道建设,以蒙古语受众作为传播对象进行用户画像,利用文相近语相通的优势开展亲民互动,增强国际传播亲和力和吸引力提升民间口碑。另一方面依托社交媒体平台,推广内蒙古形象宣传片以真实展示多元、立体、开放的内蒙古形象。在与对象国和目标地区媒体、意见领袖、网红达人跨境合作过程中维持信息原貌不走样,触发传播裂变实现破圈传播,营造良好人文交流氛围。此外培养精通俄语、蒙语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媒介传播人才,助力中蒙俄文化交流向高水准高层次发展,推进中蒙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设,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搭建沟通交流桥梁。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内蒙古自治区通过树立公共外交意识与目标,开发公共外交资源与能力,丰富公共外交活动与项目,完善公共外交评估与效果,以中蒙俄经济走廊为契机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内蒙古地方公共外交实践必将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以民心相通促“四通”建设,为“一带一路”贡献智慧与力量。(作者:邢晶,包头师范学院教师,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后疫情时代中蒙俄经济走廊人文交流的传播模式”(NJSY2104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