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师生野外考察“探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之路
发稿时间:2025-05-07 09:53: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马士蕊 杨子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近日,安庆师范大学安徽省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一带一路”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团队,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植物钥匙)上发表的有关新物种“大观蔊菜”的研究成果,引发关注。这是一支扎根于田野与实验室的青年科研团队,他们用脚步探寻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研之路。
大观蔊菜相关检测图。安庆师范大学供图
湿地滩涂上的“意外发现”
“当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我至今都难以忘怀,一眼就觉得这个植物肯定不简单!”谈及发现“大观蔊菜”时的场景,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老师章伟依旧激动不已。
2023年3月,在安徽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科考时,章伟带着植物考察组在保护区七里湖段像往常一样进行植物资源普查。突然,几株形态奇特、零星分布的植物吸引了他的注意。
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职业直觉,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新东西”。章伟立即拍摄照片、记录资料并采集了标本。
在这片广袤的湿地滩涂上采集样本并非易事,首先是来自自然环境的挑战。安徽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湿地滩涂地貌为主,每到夏季,这里便笼罩在高温湿热中,蚊虫大量滋生、四处肆虐。团队成员们常常被叮咬得满身是包,瘙痒难耐。
不仅如此,在这片湿地滩涂里,蛇虫潜藏,成员们在专注于考察工作的同时,还得时刻提防着蛇虫带来的潜在危险。而到了冬季,呼啸的寒风凛冽刺骨,成员们长时间在野外开展工作,手脚经常被冻得失去知觉,变得僵硬麻木。
在行走过程中,淤泥十分软烂,成员们的鞋子常常陷入其中,每迈出一步都极为艰难。“采集样本既要保证其完整性,又要遵循保护原则,不能过度破坏植株及其生长环境,这对采集技术和操作规范要求极高。”章伟说。
团队成员、生物科学类专业2024(1)班的朱成文回忆,同学们常常认错相似的植物,有时,满心欢喜地以为找到了目标,凑近仔细辨认后,才发现不过是一场空。“在一次次的误认和试错中,我们不断积累经验,逐渐熟悉新物种独有的特征。”他感慨道,从起初的频繁认错,到后来能敏锐地在众多植物中发现它的踪迹,这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
某个不经意间的惊喜
搜集到样本后,刚回到实验室,章伟便迫不及待地查阅了《安徽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发现并没有相关记载。“这让我们既紧张又兴奋。”团队成员、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卢文浩表示,紧张的是确定新物种需要严谨的科学论证,兴奋的是作为科研初出茅庐的学生,他们头一次有这样的经历。
在确认形态描述不符合中国已经记录任何一种十字花科植物的描述后,团队开始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看看是否属于新近入侵的外来物种。与此同时,团队对该植物进行了叶绿体基因组测序。
得益于“安徽省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一带一路’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提供的先进测序设备和数据库资源,团队能够快速、准确地开展基因测序工作,并与国内外已知植物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在严谨的形态考证和基因测序结果上,基本确认这是一个新的物种,接下来就是论文写作和发表——需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关于新物种的命名,基地主任赵凯在科研团队的工作群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获得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同。
他表示,《易经》提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而团队发现新物种所在的七里湖,正好也位于安庆市的大观区——干脆就叫“大观蔊菜”好了!
师生团队在田野里跋涉考察。安庆师范大学供图
“‘大观蔊菜’这个名字既镌刻着地理坐标,又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让这份科学发现与古老智慧遥相呼应。”团队成员、生态学专业2022级研究生罗来开说。
“野外调查工作是艰苦且琐碎的,但只要你保持工作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给你惊喜。”章伟感慨道。
越来越多年轻人助力生态保护
“此次发现的‘大观蔊菜’是长江生物多样性大保护取得的重要成效,为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对探讨蔊菜属植物的分类、演化和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赵凯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一方面能够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能够为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同时,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加入生态保护科研团队。
本科毕业的林庶,作为赵凯的科研助理,是团队中的一名“特殊”成员。林庶曾偶然间听闻赵凯老师对安庆及安徽植物区系的研究造诣颇深,尤其对大别山植物如数家珍,便怀着对植物分类学的热忱,在本科导师引荐下,毅然加入该科研团队。
师生团队在田野里跋涉考察。安庆师范大学供图
他深知,每一次野外跋涉,都是与未知物种对话的契机。作为团队里“忠实”的记录者,他的相机里藏着上千张植物特写。他感慨道:“我只是想把每一棵植株舒展的姿态、绒毛的质感都留在镜头里。这不是工作,是生命在与我分享它的成长故事。”
作为刚刚加入团队的新人,该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大一的朱之允已经成为团队能吃苦的代表了。大一开学时,借着学校导学制的契机,他申请加入安徽省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科研团队。此后,朱之允跟着团队四处考察,无论条件多艰苦都毫无怨言。
“团队成立以来,我们主要围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河流生态学及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三个方面开展工作。”赵凯说,这些年来,团队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有22名研究人员、30名研究生,涵盖植物学、动物学等众多专业。
经过多年努力,团队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编写了《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报告》《菜子湖科考报告》等调研报告,掌握了安徽省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第一手资料。2023年,该团队还获得安徽省教育厅年度安徽省科研编制计划项目支持。此外,团队师生公开出版了《安徽鸟类图志》《安庆野生动物》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