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湍流的“不老传奇”
发稿时间:2025-08-02 11:58:00 编辑:宋静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年过九旬还骑着单车在大学校园穿梭,晚年仍关心教学改革和科研动态,经常与青年学生讨论科学问题……著名流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恒执教70余载,研究涉及力学多个领域,被誉为力学界“不老传奇”。2025年8月1日,一生致力于湍流研究的天津大学教授周恒,在穿越近一个世纪的湍流之后,终于停下了脚步,安然离世,享年96岁。
一生致力兴学以强国
弥留之际,周恒多次嘱咐自己的学生少来探望自己,“我病了,已经不能讨论问题了,少来医院,没有意义,多和一线专家联系,他们更了解工程实际情况。”
时刻不忘兴学强国的使命感,源自周恒的成长经历。他8岁那年,全面抗战爆发,小小年纪就跟着家人辗转迁徙。“每迁到一个新地方,父亲都力求为我们找好的学校,这对我和两个姐姐的一生都有深远影响。”周恒回忆。
他的父亲曾是中学教员,即便在颠沛流离中,也从未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周恒在乱世中延续了学业,而山河破碎的刺痛,在他心中埋下了一个信念——“兴学以强国,唯有知识能筑牢民族的根基”。这份信念,成为支撑他一生的精神脊梁。
1950年,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毕业,并留校任教,开讲的第一门课是理论力学。1956年,归国不久的钱学森在北京开设了工程控制论课,天大推荐几个青年教师去学习,授课地点在中关村,每次往返要耗时近9个小时,最后只有周恒坚持了下来。
当年暑假,周恒试着把钱先生在讲座中提到的成果向前推进一步。他把自己的研究进展写信告诉钱学森,很快得到了钱先生的鼓励。钱学森让周恒每周3天到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工作,并亲自指导他做科研。
此后,周恒深耕流体力学,倡导综合运用不同力学分支理论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回应国家需求。他在流体力学稳定性理论、湍流研究、空气动力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为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做有用的研究
“在论文中发明一堆理论新词没有意义。”周恒一直倡导理工结合,做有用的科研。
周恒常对学生说:“基础研究的发展是从需求中来的,要从解决需求中提炼新的科学问题。”在他看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工程中的问题拿到科学层面来解决,同时丰富科学的内涵,这才是“最高级的创新”。
上世纪70年代,周恒和技术工人联手攻关,解决了导航仪上“气体动压轴承二自由度陀螺仪”制造问题。后来他在不同场合提到这段特殊的科研经历,认为“技术创新不可迷信书本,要亲自实践才能取得真知”。
91岁时,周恒还在为大学生开设讲座,不断呼吁年轻科研人员要面向重要工程技术问题,提炼出新的力学问题。他也经常帮青年教师开展空气动力学新问题的研究。
他的学生、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苏彩虹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常说,做研究不是纸上谈兵,也不能只写写文章。”
流动稳定性与层流-湍流转捩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百年难题,又是发展航空航天等技术无法回避的问题。85岁那年,周恒又闯入了一个对他来说全新的领域——稀薄气体力学领域,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周恒把自己的科研生涯分为几个阶段,从偏重数学的纯理论,到解决陀螺仪不稳定问题进入空气动力学,再到超高音速流,每个阶段都是一次重新出发。
实事求是 不迷信权威
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有独立思考之精神,是周恒给学生们的不言之教。
周恒在进行流动稳定性非线性问题研究时,曾到英国做访问学者。他到访的大学,正是该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斯图尔特教授执教的大学。“但我坚持做下去的结果,竟然是否定了原来的弱非线性理论。我发现,有不少地方,理论提供的结论与实验结果不符。”周恒后来回忆,为此他花了4年多时间深入研究,对之前的理论提出了改进方案。他所做的工作,得到了英国同行以及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的肯定。
“研究是不怕犯错的,权威专家也会犯错。”周恒说,论文第一作者的头衔不能说明什么,一切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陈杰2017年加入周恒团队,在她眼中,周先生是一位愿意不断突破自身局限的师长,“他总在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探索新的问题,面对复杂的新课题,他愿意一点一点去学,也很乐意和年轻人探讨科研中的具体问题。”
他鼓励年轻人不迷信权威,自己也向深陷“五唯”沉疴的学术评价标准发起了挑战。
“评价标准就是指挥棒,如果方向错了,国家的科研就会走弯路。”周恒跟力学界的几个好友一直呼吁“破五唯”,前前后后好几年,写了五六篇文章,给国家建言献策,要求改变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他们持续不断的呼吁终于有了回音。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改变人才评价机制、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信号越来越强。对此,周恒很欣慰,“有了更好的评价机制,就能激发青年人的创新能力与热情。”
“我只做了该做的事”
92岁那年,周恒在互联网媒体上火了一把。一条“92岁院士骑自行车去办公室做科研”的短视频,登上了热搜。那个在科研路上笃行不怠的背影,引发了公众对大先生的深深敬仰。
他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做了一辈子老师,有时听到旁人说“某某在周恒院士的影响下取得了重大成就”之类的赞誉之词,他总是直接打断,“成就都是人家自己拼出来的,怎么就是受了我的影响呢?”
在法国留学时,学生陈杰的研究跟高超声速飞行器毫不相关,在老师周恒的鼓励和建议下,她决心深耕这一领域,相继在《空气动力学学报》上发表了两篇高水平文章,“周先生认为,这样可以受到国内特别是工程界的关注。”周恒总叮嘱课题组的年轻人,理论研究要能解决问题,能在哪里起作用,文章就发在哪里。
“遇到一个好导师会让你走上正确的科研之路。不仅是方向的正确,更是价值观的正确。”陈杰说。
周恒身边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言语风趣又有些犀利的老先生,经常悄悄到天大基金会,给北洋励志金捐款资助困难学生,唯一的要求是“捐款人保密”。直到他去世,大家才知道,多年来他已累计捐资200万元。
很多人都记得,在天津大学120周年校庆大会上,周恒作为教师代表站到台上发言,他动情地讲述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大学的使命与骄傲,谈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应是人才辈出、成果迭出的”。他说:“这是一个大学最主要的任务,也是要对国家尽的义务,对不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通讯员 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