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踏遍山海,解码中国发展新图景

发稿时间:2025-09-07 11:20:00 编辑:宋静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今年暑假,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平陆运河工地上,机械工作声轰鸣。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生杨阳站在“青年枢纽”旁,聆听青年水闸的故事:60多年前,为了抵御当时频发的洪涝灾害,7000多名青年突击队员以血肉之躯,靠肩挑背扛筑起防洪屏障;如今,新一代建设者用智能建造技术竖起现代化泄洪闸。

  当中央民族大学“我眼中的闽现代”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福建省福安市下岐村时,新疆姑娘阿勒玛古丽未承想到,一座海边渔村会重塑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漂泊的渔民在党的政策引领下,在岸上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万千普通人命运的改写。”阿勒玛古丽说。

  从边疆界碑到乡村田埂,从建设工地到红色场馆,近些年越来越多高校开启了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这些被青年脚步丈量的土地,正成为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课堂。

  触摸国家发展的真实脉动

  “青年枢纽名称中的‘青年’二字是精神火种,它期待我们将艰苦奋斗的基因,熔铸进新时代的使命中。”在平陆运河青年枢纽建设现场,杨阳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为了解决钦江流域赤眼鳟、鲮、鳗鲡、合浦绒螯蟹等生物的洄游需求,平陆运河青年枢纽打造了国内首创的赶潮河段鱼道。即将建成的动物通道桥,则会为斑林狸、豹猫、赤腹松鼠等野生动物提供安全迁徙路径。在杨阳看来,这里不只是混凝土与钢铁搭建的工程,也体现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技术发展不能忽视生态保护,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始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暑假,广西大学团委组织起102支暑期社会实践团,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奔赴边疆口岸、乡村田野、革命老区、科研一线,积极投身于红色文化传承、科技助力发展、乡村振兴以及民族团结促进等各类实践活动中。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梦娟带领近100名学生先后前往上海、重庆、广西东兴等地开展调研。在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学生们了解到:当地从单纯种植荷花,发展到实现莲藕产业连片规模化种植,当地村民纷纷建起了新房。刘梦娟说:“从村民的讲述里,学生能实实在在看到乡村振兴、科技发展的成果,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落地。”

  中央民族大学“我眼中的闽现代”实践团则在福建省福州市、宁德市、晋江市等地找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表达。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陈钧向记者介绍,团队成员大多来自新疆、西藏、青海、云南等地,这次实践重点调研福建省的生态保护、企业创新、文旅融合及产业协作等方面,让学生亲眼见证东部沿海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和丰硕成果,同时体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的生动场景。

  在福建省晋江市梧林传统村落,来自西部的学生与当地各族群众交流,感受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融洽氛围;在宁德市,学生主动思考东部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地区发展,体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宁德时代等制造企业,学生近距离感受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历程,深刻理解“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意义……

  这样的实践正在多地发生。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姚莉萍曾带着学生先后前往井冈山革命老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贵州“村超”赛场、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等地,开展红色基因传承、乡村振兴调研、非遗保护等实践活动。她发现,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基层,青年能触摸到国家发展的真实脉动,在看、听、做的过程中,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抽象认知,变成具体的感受和理解。

  “在边疆、乡村调研时,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而理解‘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深刻内涵;参与自然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实践时,学生能切实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姚莉萍说,学生与村民同吃同住,在劳动中双手沾满泥土,能让他们真切体悟到劳动精神,也更懂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意义。

  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建设者

  如何让宏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被青年学生听见,使他们真正理解、认同并最终践行?

  在阿勒玛古丽的调研笔记里,她写下了这样的思考发现——闽南红砖古厝与家乡新疆的哈萨克毡房虽建造风格不同,但两地都在用现代方式保护传统文化;福建的民俗庙会、新疆的草原文化节,也都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阿勒玛古丽意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飞跃,更是社会、文化、生态等多元一体的全面进步。

  陈钧发现,不少西部的学生会惊叹于东部沿海在各方面高速发展的成果。不过,她并没有回避目前东西部发展的差异和差距,而是组织学生与福建当地干部、企业家进行座谈,引导大家超越表象,探寻当地发展的内在动力,寻找跨越山海的协作纽带。

  “我想让大家意识到,东部的企业发展需要西部的资源和能源支持,西部的振兴也能借鉴东部的技术和经验。”陈钧记得,有一名来自云南的学生在参观宁德时代时说,我们家乡的清洁能源,正是这些电池产业的根基。“这说明学生开始学会从国家整体视角看发展,理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各区域协同努力的结果。”她说。

  姚莉萍曾带学生走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学生们了解了一代代科研人员如何接力研发,实现中国高铁从引进到自主创新,从时速80公里到时速350公里的跨越;聆听了全国劳动模范谢元立从一名普通的“小焊匠”成长为大国工匠的故事。

  “学生们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打动,也明白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科技突破,更需要年轻人主动担当。”姚莉萍发现,很多青年大学生在实践后,会主动调整人生规划——有人选择投身基层治理,有人专注科研攻关,有人参与文化传承。“他们在现代化建设的不同赛道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行动诠释‘强国有我’。”

  刘梦娟也在实践中看到了学生的成长。让她格外惊喜的是,几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边疆村民绘制需求热力图、开发壮语录音与翻译系统,还设计了助农发货算法,助力当地农户增收。

  刘梦娟说:“学生们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实实在在帮到老百姓。这种成就感让他们更清楚,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建设者。”

  如今,阿勒玛古丽也坚定了反哺家乡的想法。她说:“我要把在福建看到的发展经验、‘敢拼才会赢’的精神带回家乡,投身西部建设,为家乡发展出份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