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为“硬核”工业装上智慧大脑

发稿时间:2025-09-27 11:25:00 编辑: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两台由上海自主品牌研发的智能机械臂精准操控下,沙粒缓缓流下,细腻的笔触勾勒出“CIIF”图案——这场结合科技与艺术的沙画表演拉开了一场全球工业盛会的序幕。日前,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上海开幕,吸引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展商参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工博会开幕式上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历史性成就,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33.6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30%。

  走进工博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中国智能制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工业图景。

  传统工业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节卡智能机械臂的重复定位精度达到±50微米,误差范围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直径。”节卡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沙画机器人的表演主要依托两大核心技术——实时协同控制技术,使它们的动作同步、零延迟,宛如两位默契十足的沙画大师同台献艺;图形化拖拽编程与无线示教技术,让工程师无需编写复杂代码,即可快速完成表演流程开发。“该型号机械臂自去年推出后,已在汽车零部件搬运、航空发动机检测等大型工件作业中完成批量验证。”

  本次工博会上,机器人成了工业场景中的主角。

  越疆机器人展区仿佛是一座“未来工厂”的缩影:双足人形机器人在传送带边分拣物料,轮式机器人灵活穿梭于设备之间,多足机器狗在复杂环境中巡检,协作机械臂则在完成装配任务——这些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在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

  毕马威智能制造调研报告指出,智能体技术正成为工业工具演进的下一个前沿。

  “越疆具身智能‘超级工厂’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其平台化兼容能力。企业无需对现有产线进行大规模改造,只要通过参数配置与任务调度,就可以实现多形态机器人的快速接入与协同作业。该系统还能通过持续的数据反馈优化智能体表现,形成‘越用越聪明’的进化闭环。”越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新型工业化“硬成果”衔接上人工智能“软实力”,犹如为传统工业插上“翅膀”,将在大幅降低人力成本的基础上,飞跃式提升其效率。

  被称为“工业母机”的机床是现代工业体系的核心基础设备,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而拥有10个“大脑”的智能体机床则直接具备自主探索与自进化能力,它生成的工艺方案超越了传统工艺的认知。

  “在加工工件时,我们不需要像传统工程师一样在软件中进行百万次交互再生成一条合适的路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王成瀚介绍说,“只需在屏幕中选择需要加工的工件、使用的刀具以及期望的精度,无需人工管理,机床就能通过‘大脑’的思考生成一条加工路径,并下发到边缘端‘小脑’进行同步映射,从而增强其思考能力。”

  此次,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全球首发智能体机床μAI,实现了全球首个“零人工经验”的加工路径自主生成。

  绿色能源赋能工业高端装备

  玉米秸秆经过一次“绿色”的旅程,就可以被加工成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航运业燃料的制作。上海电气在工博会现场模拟了吉林洮南的全球首个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

  上海电气品牌经理张珵介绍说,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能量,整个过程的关键词就是“绿色”:将废弃物玉米秸秆粉碎成颗粒后进行封装,并与绿电高效转化为绿色甲醇,这是全国首个“绿电制氢+生物质气化”模式,不仅填补了国内规模化生产的空白,也为全球提供了绿色甲醇的“中国方案”。

  今年展会现场还展示了“华龙一号”核电高端装备、先进小堆浮式发电平台、可控核聚变等一批重大核电装备与技术成果。绿色能源赋能工业高端装备,打造了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如果把核电站比作人的身体,核电站内部上万台设备和上百个系统就相当于器官和组织,而核电站的数字化仪控系统就是核电站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本次工博会上,中广核数科展出的“和睦系统”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和睦系统’是我国首个自主核电站核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填补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中广核数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和睦系统”应用于包括“华龙一号”“VVER机组”“高温气冷堆”在内的33台在运在建核电机组,实现了二代至四代核电技术和堆型的应用全覆盖,未发生任何安全偏差,保障核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80堆年。

  从“小切口”窥见大国工业实力

  声学纤维材质可织入衣物,实现心跳监测、双向语音通讯等功能;智能家居生活集成方案展现了“科技让生活更便捷”的消费新场景;人工智能芯片满足“全功能”“高能效”算力需求,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在本届工博会特设的“国家新型工业化暨‘十四五’工业重大成就展”,这些先进技术和产品是我国工业成就的生动缩影。

  在原材料展区,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工作人员马韬将其展出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比作“一根没有电阻的电线”。“这个产品在液氮下可以做到零电阻,随着温度的降低,性能也会相应提升。它可以实现大电流输运、产生强磁场等先进技术,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新材料,在可控核聚变、超导电力、大科学装置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家只生产保温杯内胆的小工厂如何寻求技术突破,实现提质增效呢?上海海智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解决方案。

  “通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制造业供应链平台,我们可根据采购商图纸溯源到过去有过类似做法的案例,以及具备相应生产能力的工厂,将工厂的生产能力从‘模糊描述’变为‘精准画像’,打造一张数字化产能地图,从而降低流通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海智在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家位于浙江宁波的工厂被AI工具找出,并接触到航空航天领域高性能储水装备内胆的订单。海智在线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将工艺的拉伸比从“1∶2.5”提升到理论极限值“1∶3.2”。之后,这家工厂再次被该工具推送到医疗器械行业,他们再次将拉伸比提升到了突破性的“1∶3.5”,生产出具备真空层的胰岛素注射液存储装置,实现了行业与技术的二次突破。“我们用AI工具标注中国产能地图,帮助全球客户把创新想法变成现实,持续强化中国制造与全球产供链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