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海军第四十七批护航编队3名官兵讲述——
人生首次,跟着战舰去护航
发稿时间:2025-10-12 09:09:00 编辑:蒋宇骏 来源: 人民日报
清晨,朝阳从海天相接处跃出。海军第四十七批护航编队航行在广袤的亚丁湾,包头舰、红河舰、高邮湖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一支维护和平的中国力量。在这片海域,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连续航行、昼夜往返,为中外船舶护航。
起航,逐浪。在水兵心中,舰艇的航迹就是成长的轨迹。在逐梦深蓝的壮丽航程上,他们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展现担当,跟随着战舰越走越远。
同一片深蓝,不同战位,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近3名来自海军第四十七批护航编队的官兵,聆听他们勇闯大洋、首次护航的故事。
——编者
包头舰导航雷达兵曹腾文。熊勤鑫 摄
包头舰导航雷达兵曹腾文——
“军旅青春,越奋斗越精彩”
看着舰艉奔腾的浪花,包头舰导航雷达兵曹腾文满怀豪情。编队起航以来,她已跟随战舰领略过5个国家的海岸之美。
“有谁不向往大海呢?”2020年6月,曹腾文作为海军定向培养士官,如愿登上东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的新型战舰。
导航雷达是舰艇的“眼睛”,需要及时观察上报周围船只的航行动态。一名优秀的导航雷达兵,不仅要能说一口流利的报告词,还要有丰富的航行经验。
曹腾文下定决心将专业学精。进厂跟着工人学理论、排故障;加班加点研究每一个操作作用及工作原理……在热爱与坚守中,曹腾文由最初的“小白”蜕变成如今的“大咖”,并在去年上级组织的专业比武中获得第一名。
专业知识的薄弱可以在勤学苦练中提升,但生理上的不适却更难克服。上舰后的第二年,曹腾文迎来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航。山一般的浪头从正面拍过来,舰艏直接被按进了深蓝的海水里。曹腾文双手紧紧攥着导航雷达前的把手,凭借把手感受着战舰与大风浪对抗的力量。
“你回兵舱休息吧。”看着站在战位上脸如白纸的曹腾文,一向严厉的班长思虑半天还是说出了这句话。曹腾文深吸一口气,决定坚持到底。
“这次大风浪我逃了,下次呢?”说起那一刻的决定,曹腾文至今还很佩服自己的勇气,“没有这份勇气,我看不到驾驶室窗外壮丽的风景。”
经风雨,强筋骨,曹腾文变得越来越成熟。今年2月10日凌晨4时许,巴基斯坦卡拉奇港沿岸城镇静谧祥和,灯火点点。参加“和平—2025”多国海上联合演习的战舰在海上迅速机动,隐匿在夜色中。驾驶室内,曹腾文紧盯导航雷达,实时向值更官报送航行动态。曹腾文说,近岸情况复杂,必须时刻关注舰艇位置,利用多种手段精确定位,确保航行安全。
舰阵如虹,炮声隆隆。波澜起伏的深蓝海面上,各参演舰艇开始进行主炮对海射击协同训练。
在主炮光电瞄准系统中,远方的靶标只有鸡蛋大小,且随着海浪不断摇晃。“主炮受风向、风力等影响较大,精准命中远距离靶标是个不小的挑战。”当天演习的场景,曹腾文记忆犹新。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炮弹破膛而出。“精准命中!”曹腾文兴奋不已,一种自豪感在她心中油然而生。
演习期间,还举办了国际美食文化节。当晚,曹腾文与战友以特色美食款待各国官兵,一起上台表演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舞蹈、武术等节目,赢得现场观众热烈喝彩。在共情共鸣中,彼此之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和互信。
今年3月,曹腾文又跟随战舰参加了中伊俄“安全纽带—2025”联合演习。在一次次对外交流中,她变得更加自信,曹腾文说:“大半年的时间里,虽然皮肤被晒黑,但意志更加坚定了,胜任岗位的能力更强了。”
“军旅青春,越奋斗越精彩!”在曹腾文看来,有机会跟随战舰走出国门,在远海深蓝书写青春,为传递友谊、守卫和平贡献力量,何其有幸!
(高德政参与采写)
红河舰主炮区队长韩强。董杰 摄
红河舰主炮区队长韩强——
“勇闯深蓝,是我的梦想”
接过留有余温的马克笔,红河舰主炮区队长韩强在“为国出征彰显风采 传递和平使命光荣”横幅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一笔一画,皆是荣耀。
今年3月26日,红河舰在穿越赤道、驶入南半球之际,隆重举行宣誓签名仪式。全舰官兵集合在后甲板,与驾驶室广播共同倒数至零,当驾驶室中的仪表屏幕从“N”变成“S”,《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响起,整齐列队的官兵举起右拳宣誓。那一刻,韩强的泪水夺眶而出。
仪式结束后,韩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说:“跟随第五代‘海上猛虎艇’走出国门、为国出征,我感到无比自豪。”
看着脚下的战舰,韩强回想起以前工作过的第三代“海上猛虎艇”。那时条件艰苦,吃饭没餐厅,睡觉是吊床,但战斗豪情丝毫不弱。韩强记得,上艇第一天,上的第一课是聆听“海上猛虎艇”的故事,学唱的第一首歌是《海上猛虎之歌》,要熟记于心的是“海上猛虎”精神。
“那是最艰苦,也是最难忘的日子。”韩强说,在艇上的时间很短,但正是那段日子塑造了他。一年后,韩强跟着艇上的老班长们一起接装了第四代“海上猛虎艇”。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韩强不仅取得舰炮专业操作和维修工种双技师证书,还具备了射击指挥员资质。时隔7年,已是副炮区队长的韩强再次主动申请,参与接装排水量4000多吨的红河舰。
2024年,韩强与红河舰一起开始了护航之旅。
“勇闯深蓝,是我的梦想。让一颗心一往无前的,是信念。”从小艇到大舰,从近岸到远洋,韩强与“海上猛虎艇”一路向前,逐梦大洋。
“在风浪中成长,才能更好守护和平。”在红河舰这片流动的国土上,在亚丁湾护航的日子里,韩强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
“感谢人民海军保驾护航!”今年“五一”期间,经过580余海里的航行,红河舰顺利护送货轮“振华35号”抵达安全海域。
“航行在亚丁湾海域,船员非常紧张。”该商船船长说,“但当红河舰清晰有力的声音传来,不安的心一下就平静了下来。那一刻,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分航之际,“振华35号”船员挥舞五星红旗,并在船舷一侧展开“感谢中国海军护航”横幅。当这样的画面跃入官兵的眼帘时,每一个人都被感动了。
“无数次,我们歌唱着《海上猛虎之歌》‘拿波涛披肩,拿风暴正旗’,但到了亚丁湾,才发现它们是那么具体、那么生动。”韩强在护航日记中这样写道。
“当时感觉身上的血一下子都涌到脑袋上,胸口像有一团火。”韩强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激动万分:在如此危险的海域,保护祖国同胞安全,是一名军人最自豪的事情。
(王宁川参与采写)
高邮湖舰输送保管兵王佩宁。翟旭民 摄
高邮湖舰输送保管兵王佩宁——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浪花轻卷,海面微风。这是大海最安详的“表情”,也是高邮湖舰输送保管兵王佩宁最爱的风景。
王佩宁站在高邮湖舰舰艏,面向蔚蓝的大洋,兴奋地大喊了一声。这是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024年12月15日,这个25岁的年轻小伙儿,跟随高邮湖舰驶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第四十七批护航任务。
“当海军真好,可以看见海上日升日落。”王佩宁的爷爷、大伯和舅舅都曾是海军,他是听着长辈们的军旅故事长大的。小时候,王佩宁心中就播下了穿军装的种子。经过努力,他后来如愿成为一名海军战士。
对于王佩宁来说,这是第一次参加护航任务。对于王佩宁脚下的这艘军舰——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远洋综合补给舰高邮湖舰来说,护航早已是轻车熟路。这已是高邮湖舰第四次航行于这片海域,守护过往船只的安全。
出发那天,当港口消失在视线之外,王佩宁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说:“之所以有些不安,是因为并不确定自己能否胜任接下来的任务。”
战舰破浪远航,王佩宁坚守在自己的战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王佩宁而言,“小战位也连着大使命,战斗力就是随时能够补得出去。”
一次补给任务中,正在战位上操作的王佩宁,突然发现柴油阀门遥控系统上某一个比例阀警示灯亮起。“一个阀门,也有可能引发大问题。”王佩宁立刻钻进管路之间开始排查。
原来,柴油输送管路上某个阀门的触点开关损坏。王佩宁拿起锉刀,熟练修理,很快就排除了故障。当柴油泵再次“欢唱”起来,王佩宁搓着手上的血泡,咧嘴笑了。
“经历多了,专业能力也水涨船高。”说起半年多来的护航,王佩宁无限感慨,脸上写满骄傲。
随编队一路航行,王佩宁在大风大浪中淬火历练、收获成长,更在一路播撒和平与友谊中见证祖国的强大。
编队抵达巴基斯坦卡拉奇港那天,站在甲板上的王佩宁看着码头上欢迎的人群,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
在异国他乡,从码头整齐列队的华侨华人挥舞着五星红旗、高唱着国歌的场景中,王佩宁读懂了中国军人的责任和使命;从异国民众真诚的欢迎中,王佩宁看到了坚持和平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休息时间,王佩宁也会和家人打亲情电话,聊聊工作、话话家常。面对家人的牵挂,不善言辞的王佩宁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等我回来!”
“青春就像一场航行,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如果不来护航,就没有这么丰富的经历、开阔的视野。”王佩宁说,他将在战风斗浪中,锤炼过硬本领,磨练顽强意志,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张同欣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记者 金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