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的“她”力量

发稿时间:2017-09-19 13:4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贵阳9月19日电(见习记者 张潼 张曈)在贵州省的黔东南地区,有着这样一个民族。尽管整个民族的人口只有41万,却因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而出名。这个民族就是水族。近日,中国青年网记者随着“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记者团走访了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的传承新模式。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是民间传统工艺,被誉为刺绣的“活化石”。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图为水族妇女正在绣帽饰。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张曈 摄

  水族马尾绣工艺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方法。其原料是马尾,用3至4根做芯,并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之后,再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图为水族妇女正在制作预制绣花线,其中黑色的线即为马尾。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张曈 摄

  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及翘尖绣花鞋、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马尾绣绣出的产品立体感强,具有雕塑质感,且耐磨有光泽,往往历经数年而不损坏。图为水族妇女正在绣制裤子。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张曈 摄

  2006年1月,水族马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加强对水族马尾绣的重视,大力开展多种模式,如成立马尾绣协会,以“支部+协会”的工作模式传承马尾绣技艺,带动当地妇女手工业发展。图为来自三都县的马尾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宋水仙。1999年,宋水仙开始收藏古老的马尾绣精品,并一直持续至今。2006年,宋水仙在三都县城开办了全县第一家马尾绣工艺品店。从2010年,在县城民族村开办了全县第一家家庭博物馆。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张曈 摄

  目前三都县从事马尾绣行业的个体户有199户,企业20家。2016年,水族马尾绣销售额突破3800万元。水族马尾绣的从业者大多为女性,当地政府大力发展马尾绣产业以来,提高了当地妇女的经济收入,有力的提升了水族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女性成为水族自治县经济发展重要的“她”力量。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张曈 摄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