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
大同90后女铜匠:总要有人在寂寞中坚守,就让我来吧

发稿时间:2017-09-23 16:1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大同9月23日电(记者 吕玮 王子瑞)“总要有人在坚守,这个手艺要一代代传下去,不能断代”,25岁的王燕刚刚毕业第二年,就进入大同天艺昌工艺品厂,为即将“出走”四面八方的大同“名角”铜火锅上的花纹,提前画出小样。 

大同铜器制作工艺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玮 摄

  9月22日,中国青年网记者跟随“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来到山西省大同市,参访当地最有名的国家级非遗手工艺——大同铜器制作工艺。 

制作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玮 摄

  穿行过逼仄的市井小道,蜿蜒处拐角一座老旧院子里,便是王燕的工作场所。在不同程度的敲击声中,八名不同年龄段的工作人员埋首低头,“经营”着手中的活计,见有来人参访,抬眼看一下,继续低头忙活。王燕始终盯着手里的笔和笔下的花纹,生怕有所纰漏,仿佛外界与自己无关,与手中的笔融为一体。 

现场成品。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玮 摄

  在山西当地一直流传着“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的民谚。据大同铜器第四代非遗传承人李安民介绍,过去历朝历代皇宫里用的铜器,都出自大同铜匠之手,而其中最著名、最畅销的就属铜火锅。

  北魏时,鲜卑人在大同建都。一批能工巧匠汇聚于此,并安家长居。其后代子承父业,一代代传承,将制铜手艺流传至今。李安民说:“这里不产铜,但得益于老匠人们的不断改进和坚守,大同也就成为当时金银铜饰品制作产业集散地,大批铜器从这里销往全国。大同也因铜而闻名天下。” 

大同天艺昌工艺品厂。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玮 摄

  火锅无论大小,无论材质,大多都以镶嵌、浮雕、勾线、鎏刻等精细手法制作。一件件作品要经过熔铜、锻造、焊接、雕塑、挂锡、抛光等工序才能完成。

  李安民说,一个合格技师,需要磨砺数年甚至于数十年才能熟练掌握每道工序。其中,以锻造、焊照、挂锡和雕錾四道工序最能体现技师能技术水平。要能沉下来磨练自己的功夫,“慢工出细活”。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大同铜器传承曾面临“两次危机”。“其中一次是1998年国企改革时,一批人因厂子拆迁破产,而终身放弃这个行业。”

  当时,李安民已经退休。看着破产后的徒弟们没有出路,他又将他们重新组织起来,重操旧业。

  王燕的父亲就是李安民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因此,她从小就跟着家人在此玩耍长大,“耳濡目染”。儿时她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将来一定与铜器有关。

  大学毕业后,王燕自然而然地和父亲当起了同事。目前,这个美术专业毕业的年轻女孩,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比自己年龄大些许、从小看着她长大的叔叔阿姨一起,设计并绘出将来雕刻在铜器上的花纹和图案,一坐就是一天。

  除了手,其他的身体部位几乎一动不动,且大部分时候要全神贯注。王燕说,她并不觉得寂寞,因为从小的愿望就是能像父辈一样,制作出像样的作品。

  “这个过程是让人享受,且美好的。”这个看起来有些文静的女孩认为,世界本就是该在嘈杂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

  李安民坦言,大部分年轻人很难适应这样的工作,枯燥、乏味、寂寞。王燕则说,总要有人来传承,在寂寞中穿行,那就让我来吧。

  王燕觉得,能坚持做这件很少人能做到的事,“是幸运的”。她也从未想过将来要与这些老匠人分离,“就看我的眼睛能熬多久吧,我希望可以到老。”

责任编辑:王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