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
初心不改 虽远不怠 “非遗”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生命力

发稿时间:2017-10-17 15:3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17日电(见习记者 张潼)近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中国青年网记者跟随报道团走访贵州、山西、福建、湖北四省,在为期两周的行程中,深入村镇社区、走近“非遗”案头,探访近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了解每一项“非遗”背后的故事。

  此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协同文化部共同主办,来自中央新闻网站、地方主要新闻网站、文化领域行业媒体的200余名媒体工作者参与其中。截至10月17日,仅贵州等四省活动开设专题专栏44家,发布各类作品1200篇。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走进贵州从江县小黄村。

  从贵州三洞乡的马尾绣到山西祁县的剪纸,从福建泉州的南音到湖北孝感的米酒麻糖,从飞出侗族大歌的鼓楼到土家山歌徘徊的清江畔……中国青年网记者感受着祖国大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各地“非遗”传承人的匠人精神感动着,也初窥“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不易。

  初心不改

  学习非遗传承人的匠人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结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精华,而人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在四省的走访中,中国青年网记者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人的匠人匠心。

  在贵州从江县小黄村,年过七旬的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潘刷银花,依旧日复一日在鼓楼教授侗族大歌。

  在山西大同的天艺昌工艺品厂,美术专业毕业的女孩王燕选择跟着父亲制作铜器。耐得住制作过程中的孤独、枯燥,王燕说:“总要有人来传承,在寂寞中穿行,那就让我来吧。”

  在福建,惠和影雕以石板为画布,以钢錾为画笔。传承人李雅华称每一幅影雕都要经过上亿次的敲凿悉心打磨。

  在湖北汉阳,83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承人任本荣依旧坚持画图样、绣汉绣。任本荣说:“我希望能够多活几年,带着徒弟把记忆里的汉绣样本都整理出来。”

  ……

  走访过程中,这样的故事记者无数次听见、看见。文化传承之路是漫长的,80多岁老人对技艺的坚持,是祖祖辈辈对技艺敬守的缩影。文化传承之路有时候是孤独的,枯燥、寂寞和担忧时刻伴随传承人左右。若非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自内心的热爱,很多传统文化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传承之路贵在坚持,匠人之心贵在坚韧。正所谓初心不改,虽远不怠。

  从社区到校园

  看各地“非遗”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人们长久以来的生产、生活中来,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田间地头、生产劳作的间隙。然而,随着日渐加速的城镇化过程,以及当代流行文化的冲击,那些滋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力量正在式微,由此而造成的传承断层威胁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

  城镇化过程与“非遗”传承保护能否兼得?如何拉近城镇居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如何强化处在文化生态中的人与自身文化的联结?

  跟随此次活动,中国青年网记者用镜头用文字捕捉到了各省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付出的努力。

  2012年,湖北汉阳江欣苑社区投入1亿多元建成“武汉高龙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引入54家非遗项目,既丰富了江欣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帮助不少社区居民找到了从业之路。在贵州贵阳,“非遗周末聚” 活动,以全省“非遗”项目的展演为主,每周一个地方、周周不重样。自活动开启以来,已经吸引10余万次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参与。

  除了社区,学校也成为激活“非遗”生命力的引擎。2015年11月,文化部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由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也在高校中如火如荼展开。

  山西省实施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学员食、宿、学全部免费,极大地提高了非遗传承人群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参与中南民族大学剪纸研培班的学员夏祖康,在培训后感慨到:“科学系统设置的教学课程,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剪纸传承人群,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从传承人到高校教师,再到大中小学生,若非此次近距离的接触,记者很难看到一些行将就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从濒临失传又变的鲜活生动。

  从扶贫到传播

  当“非遗”遇上产业与创新

  在整个采访行程中,让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各地在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之间联系,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实践。

  在山西,山河醋业有限公司于2016年,在国家级贫困县和顺县投资1.2亿,建设年产值1亿的手工老陈醋园区,既传承了有400年历史的“德盛昌”老陈醋古法酿制技艺,又直接带动周边10个乡镇的经济发展。

  福建则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艺应用到绘画中,创新漆艺发展新路径,将农民漆画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在农民漆画的创作和营销中,通过文创公司购买实验班学员创作作品的IP产权、搭建农民漆画互联网+平台等新模式,提升农民漆画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

  贵州省石桥镇,古法造纸传承人王兴武带领村民,采用传承人+合作社+村民的模式,成立了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额达500万人民币,带领88名合作社村民全部脱贫。

  ……

  四省走下来,记者体悟到,不少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精湛,但若不能与时俱进,创新性的与时下经营方式结合,难免最终进入博物馆的命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新融合,让老百姓尝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入变化、生活质量的变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延续的动力之一。

  作为网络媒体工作者,中国青年网记者在走访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同时,还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随着上网人群的年龄层越来越低,网络技术发展及渠道的快速更迭,如何通过创新有效的传播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中华“文脉”传播给更多的人群?

  此次活动,包括中国青年网在内的网络媒体记者们采用多种报道方式,充分利用时下最热的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渠道发布自己的新闻作品。此外,新闻作品形式也层出不穷,以H5、航拍、小视频等最热最前沿的技术做支撑的产品形式纷纷刷屏。

  在车上、在采访中,上百家媒体的记者们一路同行,切磋的是业务素养,比的是传播速度,学习的是传播方式。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之旅,也是各家媒体相互学习、切磋,博采众长的“非遗”传播业务交流之行。这次活动的成果也将成为媒体工作者的宝贵经验。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