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泰山皮影戏幼儿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青年网记者 暴英霞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30日电(记者 暴英霞 李佳音)1月28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小年”,聚集着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前门大街张灯结彩,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当天,“泰山皮影戏幼儿教育研讨会”在前门大街上的传统文化中心举行,泰山皮影第7代传承人范维国以及多位相关行业人士等参加会议,共同讨论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开发的幼儿皮影教材以及非遗进校园等话题。
范维国介绍,泰山皮影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古籍《梼杌闲评》中就有记载,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作为中国皮影传统三大流派之一,泰山皮影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皮影以表演技巧高超、观赏效果好而闻名于世。在演出时,一个人要干七个人的活儿,脑子里想着词,嘴里唱着曲,手里舞着人,伴奏在脚下还要踩着捶,五官、四肢、加头脑,十项一刻也不能闲着,所以这项绝技被称为“十不闲”,是皮影界最高技艺。这项绝技由泰山皮影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完整地传承,并在范氏家族中代代相传。
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等各领域。
泰山皮影第7代传承人范维国发言。中国青年网记者暴英霞 摄
皮影融民间剪纸、绘画、戏剧为一体,是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第六代传承人,范维国希望将泰山皮影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尤其是孩子了解泰山皮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自2007年,泰山皮影已作为校本课程进入全国各地市的约70所学校课堂,积累了大量一线教学经验,当天展示的幼儿园皮影教材及课程,就是泰山皮影12年进学校经验的结晶。
泰山皮影在泰山幼儿园进行实验教学,幼儿园总园长单光耘介绍,幼儿园皮影教学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皮影艺术融入幼儿生活、游戏和幼儿园课程,让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幼儿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科学五大领域八大智能的发展,推动幼儿全面发展。此外课程还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也解决了家园共育、幼儿园园所文化建设的问题。
这套幼儿园皮影教材共包括6册,每学期2册,可分别适用于小班、中班、大班,此外还配有《幼儿学具》包、《皮影环创》材料包、《教师用书》,通过视频教学及培训,教师可以很好地掌握教学方法。
在活动现场,教材研发团队的鲁燕现场上了一堂皮影课《放风筝》,以情境方式导入,让现场观众观看皮影戏视频,并分别用影人扮演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以及风筝等,进行皮影戏表演,让学习者在游戏中学习传统文化。
谈起非遗进校园,范维国介绍,“真正在校园落地的非遗课程并不多,而我们是实实在在在上课,我们有一个40多人的教师团队,今年寒假前在29所小学同时授课。”而这套教材的开发,让幼儿园的老师可以教授课程,可以说是非遗进校园的2.0版本。
据了解,目前已有6、7家幼儿园在使用这套教材。除了幼儿园教材,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也在研发适用于小学的教材,此外,他们还将探索皮影与数学结合起来,让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学习数学。
活动当天,多位嘉宾对非遗进校园、非遗与特殊教育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