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学院奔向戈壁 他们要重新定义“年轻”
发稿时间:2025-05-13 10:07: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选手在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5月初,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茫茫戈壁“搬”出了“压箱底的天气”——首日35摄氏度高温炙烤黑戈壁,次日七八级沙尘暴将天地染成赭色,第三天狂风突袭,险些“熔断”比赛,最后却在霞光万丈中温柔收官。参加首届“自然的意志·商学院戈壁友谊赛”的4天3夜恍若四季,但紫金战队领队陆长泉哑着嗓子喊“这趟来值了”,他深刻体会到“戈壁不是舒适区,而是觉醒区”。
在121公里的丝绸古道上,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交大、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等46所全球知名商学院的参赛选手,直面黑戈壁的灼热、雅丹的迷阵、盐碱地的考验,用汗水开启了一场关于极限、团队与自我的对话。
“易变、不确定、复杂,戈壁的天气和当下全球经济环境十分相似。”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曾5次踏上戈壁挑战自我,在他看来,戈壁上的每个决策都在诠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这不是简单的耐力比拼,而是一场关于生存智慧的实战教学”。尤其对青年企业家或初创企业而言,若能学会与风沙共处,就更容易找到穿越经济周期的方法。
初上戈壁时,芮萌有过一次盲目冒进。当时风和日丽且体能状况良好,他跑得“任性”,结果第二天彻底跑崩,“像极了盲目追求速度最终‘欲速不达’的创业者”。他强调,顺势而为、敬畏规律是关键,“企业也需认清自身局限性,尊重市场规律与行业趋势,时刻调整步伐保存实力、规避风险”。
“秉持长期主义,合理配置资源”也是戈壁给青年企业家的一堂课。在芮萌看来,“若首日耗尽80%的体力或一次性喝完所有饮水,几乎不可能抵达终点”。因此,创业亦需放眼长远,均衡分配资金、人力等资源,避免短视消耗,以可持续的节奏应对周期挑战。
“戈壁不是短期冲刺,而是用习惯的力量应对持久战。”商学院戈壁运动委员会执委会主席周海斌有十余年戈壁活动经验,在他看来,戈壁是企业家精神的真实修炼场,“适应力”优先于“速度”。因此,首届戈壁友谊赛提出“非营利、共创、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融合、公平竞技”的赛事理念,引导一群有“内卷冲A”基因的商界精英思考“竞争与合作”“速度与可持续”的关系。
为此,赛事推出多项突破性赛制:允许院校内跨组别组队,增加内部凝聚力;开创性地允许不同院校之间组队,促进资源互补。“模拟企业重组逻辑,共享成绩,有助于促进院校间的文化交流”。周海斌表示,“目的是让对手变战友,竞争中有合作,为赛后交流埋下‘情感链接’”。
紫金战队便是一支跨校混编队伍。“成员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既有MBA学生,也有EMBA学生,院校背景与企业岗位多元。”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陆长泉坦言,起初,他对“融合组队”缺乏兴趣,更希望“代表学校争团体荣誉”,但与组委会沟通后,这支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主体的队伍吸纳了广州大学、中科大、社科大等院校的成员,“大家很快产生了化学反应”。
陆长泉刚拉好战队微信群,社科大的队员就提议设计统一的战旗与标志,还有外校队员自称“南理工一员”,大家的热情让他感受到“新鲜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跨校、跨年龄组队打破了圈层壁垒,“让EMBA学员与MBA新生形成‘传帮带’,前者的实战经验与后者的创新思维碰撞,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资源拓展,都有新空间”。陆长泉说,“在团队里,不管你是CEO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平等的队员,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安全完赛”是紫金战队的目标。但赛事首日,天气炎热,一名外校队员短暂失联,险些让团队失去“全员完赛奖”资格。陆长泉回忆:“当时大家很紧张,但我们没有抛弃任何队员,从第二天起专门派人陪护,确保他跟上进度。”此后,随着磨合,团队策略从“安全完赛”转向“适度冲刺”:以队内一名女生的成绩为标杆,男生协同前进。这一调整成效显著,团队排名从首日第20名跃升至第9名,成员“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干劲”。陆长泉坦言:“戈壁的天气像‘四季过山车’,但最考验人的还是团队能否拧成一股绳。”
戈壁上的团队合作让芮萌深刻体会到“利他即利己”。他表示,队员间分享有限的水源、搀扶头灯损坏的同伴夜行,这些经历印证了“一个人可以跑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这种团队协作精神直接映射到企业管理中,“创业不是创始人单打独斗,需要发挥团队协同效应”。
赛道氤氲的“利他主义”和“长期主义”氛围,还体现在赛事对ESG理念的强调上。周海斌表示,“本届比赛,从赛道设计到物料选择都贯彻了可持续理念,比如,为避免赛道碾压植被,我们与当地环保、文旅部门合作,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的影响。同时,希望通过赛事展现瓜州人文风貌和文物保护成果,推动地方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ESG不是口号。”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ESG研究领域主任王雅瑾看来,新赛事将ESG视作办赛核心,而非追求成绩内卷,是一种“重生”,即放下功利心,让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服务于参赛者体验。
但王雅瑾最初上戈壁的体验有些狼狈。因怕疼,赛后按摩时,她在帐篷里“鬼哭狼嚎”引来围观,“当时觉得我这个教授没脸面了”,随即,男同学也疼得吱哇乱叫,“那个瞬间我觉得大家就是在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在戈壁上,她能看见走不动却仍在鼓励他人的队友,也能发现自己从未察觉的固执、脆弱与胜负欲,“戈壁像一面镜子,从不在意你跑得多快,它只关心你能否在风沙中看清自己”。
对于前赴后继来到戈壁的参赛者,王雅瑾建议放下“挑战自我”的预设,“戈壁的魅力不在于‘没苦硬吃’,而在于极限环境下催生新的思考、发现团队合作的真谛”。她建议女生带一支口红冲线,美美地迎接蜕变的自己。
活力、朝气、热血,在戈壁赛道上,年龄差异被共同的精神追求消弭。虽然参赛的大部分是有资历、有阅历的中年企业家、学者、商界精英,但作为青年学者,王雅瑾从未感受到因年龄差产生的隔阂,“年轻无关生理岁数,而体现在愿意打破固有认知、拥抱变化的心态。很多人曾固执地困在‘经验茧房’里,但跑步和戈壁挑战能让人敞开心扉,接受新边界与新视角”。
周海斌引用心理学研究称,不少人在35-40岁容易进入“心理死亡”状态,但戈壁上用行动颠覆年龄偏见的人们,会彼此拉拽着走出低谷,“有60岁的戈友每月跑量400公里、有上市公司CEO义务陪跑锻炼新人。看一个人是否年轻,不看皱纹看眼神,戈友的眼神中总是充满对未知的渴望,对挑战的热忱”。
“他们重新定义了年轻。”在芮萌看来,这种不断自我“折腾”的背后,恰是企业家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冒险和探索精神,“有的企业家之所以能走得远,不是因为他走得快,而是他愿意走出舒适区,总能找到一个更远的‘心灵家乡’让他继续前进”。
本报北京5月12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3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