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走近北京市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
“火焰蓝”的承诺:守护故宫平安

发稿时间:2025-10-30 10:50: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早晨6点,故宫博物院的东南一隅,起床号声响起。北京市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身着“火焰蓝”制服的消防员迅速整理内务,开始早操。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历史中国的独特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消防安全是相关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负责故宫消防安保工作的便是故宫特勤站。

  8点左右,揣着泛黄的《故宫院落巡查手册》和手绘地图,消防员郑浩、隋淼淼、庞帅开始消防安全巡查,他们要赶在故宫开放前,针对路线开放情况、施工有无占用消防通道等进行例行检查。

  “每天闭馆后,我们还会对办公区人员留守、用电安全等方面进行一次检查。”郑浩值守故宫12年,对故宫的每一寸土地都了如指掌。他利用业余时间取得故宫讲解员资格,没有特勤任务时,就主动给游客讲解,以另一种身份守护、传播故宫文化。

  故宫特勤站政治指导员张肖介绍,日常开展防消联勤工作,有日巡、周查、月检等形式,消防员通过不同的巡逻路线对故宫内用火用电、消防设施进行全天候、无缝隙、不间断的检查。

  走进故宫消防队史馆,集体一等功、全国优秀基层单位、故宫消防卫士……一个个奖杯与荣誉称号,是这支队伍对故宫千年文化的有力守护,更是对职责与使命的深刻践行。

  队伍名称几经更改,但消防员们在这里驻守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延续着零火灾的纪录。现如今,故宫特勤站肩负着以故宫为中心,天安门地区3.74平方公里的火灾扑救、应急救援以及勤务安保等任务。

  “我们只希望永远无火灾、永远无出警,没有灭火战功就是最大的战功。”张肖说,从明代工匠凿刻的防火石墙,到清代的储水铜缸,再到如今智能探测器闪烁的微光,故宫防火防灾工作始终是文脉传承的生命线。

  与游客的观感不同,消防员眼中的故宫很具体,它是8000多间不同结构的殿宇宫室,是160多个消火栓、3100多个灭火器的分布地。

  故宫院落地形复杂,殿宇结构纵横交错。为确保快速反应,消防员们定期开展实战化灭火演练,同时绘制“故宫消防作战图”,精确标注从建筑方位到整体结构、从重点部位到水源点位、从消火栓到消防车道的路线。

  “在故宫担任消防员,更重要的是预防工作需先行,秉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的理念,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实行‘一院落一预案’,把故宫划分成126个院落,针对每个院落量身定制火灾扑救预案,消防员3分钟可以抵达故宫的任意角落。”张肖说,在制定预案时,消防员与文物专家反复商量,小到穿刺水枪的角度,大到消防车的停靠位置,都要兼顾灭火效果与文物安全。

  如今,消防员仍延续着故宫从明清时起就有的防火传统:春除草、夏注水、秋清叶、冬凿冰。春天,消防员们及时清除屋顶和院内的杂草,减少火灾隐患;夏天,他们要往太平缸里注水,为灭火提供水源;秋天,他们清除院子里的落叶等可燃物;冬天,他们在护城河上每隔20米凿开一个窟窿,确保危急时刻能就近取水。

  除了传统手段,现代技防手段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在确保古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几乎所有建筑内部都安装了火灾预报警装置。在故宫特勤站的应急指挥中心,数字化灭火救援指挥系统将安防、技防、消防进行了全面整合。如今的故宫消防,已形成“智能预警、精准处置、多部门联动”的现代化体系,让守护更具针对性。

  改革转制以来,瞄准“全灾种”、转向“大应急”,消防员制定应急预案和分灾种响应办法,组织开展全员岗位练兵和比武竞赛,练体能技能、练战术指挥、练协同保障。

  去年北京遭遇暴雨时,故宫特勤站站长刘畅带着队员架起3台抽水泵,守住内金水河的防汛线,不让一滴水倒灌进文物库房。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我们的职责就是让故宫平安,让文脉延续。”张肖自信地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30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