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胡献忠:让“青年之声”扣住共青团改革的脉搏

发稿时间:2017-03-02 08:58:00 编辑:秦亮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常务副馆长胡献忠 在会上发言。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 刘尚君)“我更愿意把青年之声这一大型的复合型平台称之为共青团网上航母’。”2月27日至28日,共青团“青年之声”建设“四个融合”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常务副馆长胡献忠在会上阐释了自己对“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的独到见解他表示,“青年之声”既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共青团改革的根本要求。

  团中央提出的‘四个融合’,即‘青年之声”与共青团工作全面融合,青年之声青年之家全面融合,团内团外全面融合,机关和基层全面融合,这是个非常宏大的理念和构想。”胡献忠从多方面深入研讨了大数据时代下的群团改革应秉持的观念,以及认识了解“青年之声”,推进“青年之声”持续发展的建议。 

  群团改革最需要改变的是观念

  大数据时代生成的无所不在的即时网聚互联,全球化浪潮展示的360度平视世界,以及市场经济下社会人的个性化、原子化、多元化动态,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推动,给人们带来了目不暇接的全新变化。以人为本、客户至上、免费、共享、众筹、众创、跨界等新理念层出不穷,这些观念和思维对很多传统的思想意识、组织机构、行为习惯产生极大影响甚至是颠覆性冲击。

  对此,胡献忠表示,在此背景下推进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打好共青团改革攻坚仗,需要从几方面理清观念。一是要正本清源,回归团的本质属性。秉承中国共产党最初创建青年团的初衷,是为了实现青年利益、引领青年精神,从而为党凝聚力量。二是团的改革关键的是要转变工作方式,要去行政化、机关化。“青年之声”就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直接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三是共青团改革要走在群团改革的前列。在22个国家级的群团组织中,唯有共青团与执政党有着特殊的政治关系,唯有共青团才能将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为有机融合集于一身,也唯有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胡献忠强调,共青团改革对执政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执政党的根基在社会和民众之中,也可以说是以民众为根、以社会为本、以国家为用。而党在基层社会的全部工作和活动,必须在机制上超越对政府行政一体化结构的依赖,在策略上要超越对政府行政资源的依赖。”他认为,从长远战略上看,共青团改革要做的,也是在国家与原子化社会之间,不依赖于行政体系,而通过基层组织和骨干重建社会中间层网络,把团员的先进身份和优秀品质转化为融入社会的优势,进一步密切联系青年。

  遵循市场运作规律,实现“青年之声”自转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青年之声”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简易到完善,就像如同所有合乎规律、具备发展潜质的新生事物一样。在胡献忠看来,“青年之声”目前正在进行着从内容向产品、从问答向综合服务、从机关向基层、从基础建设向品牌推广的深化和升级。“这是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成长。”

  胡献忠认为,建造完善“青年之声”这艘网上“巨无霸”,就是要重构团青年联系纽带,打造共青团组织形态升级版。“要把互联网技术用足用够,把共青团的信誉优势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有机嵌入,把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无缝对接。借助“共青团+互联网”4.0版新形态推动形成党政、青年及社会各届对共青团的新认知。

  此外,胡献忠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一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处理好党与团、政府与团、团与青年、团与市场、团与社会的五种关系,要把握市场经济下青年产生的新需求,整合市场资源加强与市场主体的合作。

  “如果群众工作的全过程都靠行政力量支撑,肯定不会长久,但最初启动时的行政推动是必须的,而且是有效的。”胡献忠建议,要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主动设置话题议题,实施常态化监测等方法主动出击,推动拐点早日出现,推动“青年之声”有效、可持续的“自转”早日形成。

  “青年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胡献忠说,“青年之声”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渗透着青年工作的情怀,它要发挥桥梁作用,把党和政府的政策、社会的正能量传递给普通青年。

  为更好的服务青年,胡献忠认为,“青年之声”要上接天线下接地线,吃透政策和基层,及时了解当代青年思想活动的特点,全面把握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的精神实质和操作程序,及时整合反馈给青年,千方百计推动青年需求上升为政策。

  欢迎拨打“青年之声”新闻热线010-57380782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qnzsbjz@163.com;关注“青年之声”微信公众号(ID:qnzs20150428)、“青年之声”官方微博@青年之声,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分享到: